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车尔尼雪夫斯基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引言 | |
|
|
历史将永远记住那个黑色的日子:1864年5月31日(俄历19日)! 沙皇俄国京城圣·彼得堡的梅特宁广场。天色阴暗,细雨迷茫。广场的中央搭起一座行刑平台。台上竖立着一根粗大的黑色木柱,柱上的铁链闪着冷光。 广场周围有荷枪实弹的军警和便衣密探弹压;行刑台前由宪兵和警察排成人墙,不让群众靠近柱子。 俄而,响起“立正”的口令声。一辆由宪兵押送的黑色四轮马车驶到了广场中央,从马车走下来三个人:两名手提大刀的刽子手,押着一名身着黑衣的“囚犯”。 全场肃穆,上千的群众向“囚犯”默默致敬。 “举枪!”一员军官发出口令。刽子手取下“囚犯”的帽子,把一块写有“国事犯”字样的大木牌,挂在他的脖子上。接着便是宣读判词,读了大约一刻钟;刽子手又摁他跪下,在他的头顶上将一把剑折断。然后,将他的双手捆绑在行刑柱上的铁套环里,当场示众一刻钟。 这是沙俄当局精心导演的一幕“假死刑”。 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已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强国。古老的俄罗斯帝国,却因为背负着沉重、腐朽的农奴制举步维艰,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发展。这必然导致经济、科技和军事的落后,政府的官僚体制腐败无能,广大人民在残酷的沙皇独裁统治下痛苦呻吟。1853年,俄国和土尔其为争夺黑海出海口,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当然是俄国战败。 俄国人民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促使民众幡然觉醒。反对农奴制的呼声遍及城乡,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据沙皇政府秘密警察机关的统计:1858年农民起义有86次;1859年90次;而1860年上升到了108次! 农奴制己成为一个危机四伏的火药库,时刻威胁着沙皇的独裁统治。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迫不得已在1861年2月19日,正式颁发了改革农奴制的法令。但是,这项法令并不是仁慈的恩赐,而是一宗不折不扣的大骗局。法令规定,农民必须交付极高的一笔“赎金”给贵族地主,才能买得人身的“解放”,和一份土地。农民的生存环境没有多少改善,不过俄国却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轨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从这时起直到1895年,俄国的解放运动由贵族时期,进入了平民知识分子(或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期;然后才有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到来。 这天的受刑人,就是本书的传主、著名的俄罗斯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唯物主义哲学家、评论家兼作家的车尔尼雪斯基。 他因反对农奴制、宣传民主革命思想而遭此迫害。他被逮捕后,已在彼得保罗要塞受拘禁两年之久。最后经沙皇御笔批准“照此办理”,枢密院宣布判决他7年苦役,褫夺公民权利并终生流放西伯利亚。 沙皇政府对重要的政治犯,放逐之前都安排一场凌辱性的“假死刑”。目的是企图摧毁其革命信念、侮辱其高尚人格、消除其在群众中的声望,并向革命人民显示独裁政权的威严。表演结束了,效果大出导演者意料之外:竟演成了一出难以收场的活闹剧。 车尔尼雪夫斯基再次被押上了马车,立即要送往流放地西伯利亚。这时刑场上的人群不顾刺刀和警棍,势如决堤的洪水,冲破警戒线向马车拥了过去。很多青年知识分子是来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告别的,他们向他抛去一束又一束的鲜花。其中有一位献花的妇女被警察抓走。人群依然不肯散去,大约有10来个人赶上了马车,和马车并排走着。有一个年轻的军官,甚至脱下帽子领头喊了一声:“再见,车尔尼雪夫斯基!” 跟在后面的人群一拥而上,又去追赶马车…… 马车上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再点头向人群致谢。并用手示意,这样做有危险,你们请回去吧! 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激起了所有进步人士的愤怒谴责和声讨。流亡国外的著名俄国评论家赫尔岑,在他主办的《钟声》杂志上发表文称: “你们把车尔尼雪夫斯基绑在耻辱柱前一刻钟,而你们乃至整个俄国,将要在这根柱子上捆绑多少年呢?该诅咒你们,一旦可能还要对你们进行报复!……这样一幅画面,对子孙后代来说无异于是一帧圣像;而对那些用对付罪犯的办法对付人类思想的愚蠢恶徒来说,将使人们永远记住他们施于人的侮辱……” 后来的列宁,也高度评价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盛赞他是“惟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我们离开那个时代越远,就越清楚地感到他们的伟大。”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