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车尔尼雪夫斯基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四四 | |
|
|
尾声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阿斯特拉罕被软禁了5年多。家人为把他转移到莫斯科或彼得堡不断奔走,因为在这两处有利于文学工作。可是当局坚持不予批准,直到1889年7月,才准许他迁回萨拉托夫。 回故乡前不久,车尔尼雪夫斯基和他的出版人潘捷列耶夫交谈时说: “对于我来说,萨拉托夫和阿斯特拉罕完全一样;不过奥莉佳会痛快一些。我个人倒很想移居到莫斯科,那里有个大图书馆,别的我无所求。” 在房东、秘书和女佣人的帮助下,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行李用船托运走,他本人于6月24日,在一名警官的陪同下启程,秘书很高兴跟随移居到萨拉托夫去。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后一次回乡探亲,至今已过去整整28个年头。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变化。现在,沿着伏尔加河岸各个轮船公司的码头鳞次栉比。过去杂草丛生的街道已经铺上石板。平地拔起许多新楼房,城里有了铁轨马车,铁路已把萨拉托夫和彼得堡连接起来;只有城郊那些小房子破烂依然。农奴制废除已经将近30年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多大的改变。 流放只是摧残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健康,但丝毫没有使他的聪明才智和精神素质受到影响。他对自己在《现代人》上发表过的文章无怨无悔。他现在的愿望依然是重新登上战斗的杂志论坛;甚至愿意迁居国外,承担《钟声》报的出版工作。 然而,即便他不过早地去世,这些愿望也是注定要落空的。 回故乡后不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识了《萨拉托夫日报》的编辑戈里宗托夫。他说60年代读了长篇小说《怎么办?》,因此被开除出教会中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表示可以给当地报纸写点东西。不过为了不带来麻烦,发表时当然不署真名。 尽管健康状态每况愈下,但车尔尼雪夫斯基还和以往一样紧张而大量地工作。他经常回想起60年代的峥嵘岁月,怀念《现代人》编辑部并肩工作的战友涅克拉索夫和杜勃罗留波夫。他认为这些人的生活和创作,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写出来传给子孙后代。奥莉佳积极帮助丈夫搜集材料,她还亲自到过杜勃罗留波夫的故乡下诺夫哥罗德。根据这些材料,完全可以撰写出非常优秀的传记。车尔尼雪夫斯基想写的东西太多太多。然而,他的庞大写作计划来不及实现了。他在去邮局的路上得了感冒,10月份病倒了,很快出了并发症。 1889年10月29日(俄历17日)深夜,车尔尼雪夫斯基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走完了他那荆棘遍地的人生旅程。 他回到故乡萨拉托夫只生活了4个月。 伟大的革命作家和学者逝世的噩耗震动了俄国。尽管宪兵采取了防范措施,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葬礼还是变成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成千上万的人群随着灵柩缓缓行进,灵柩上覆盖着各城市敬献的鲜花和花圈缎带。唁电和唁函从各地传到萨拉托夫,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表示深切的哀悼。 列宁曾经写道: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惟一真正伟大的俄国著作家,他从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终保持着完整的哲学唯物主义的水平,能够摒弃新康德主义者、实证论者、马赫主义者以及其他糊涂虫的无聊的胡言乱语。”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