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将帅系列 > 热血豪胆-巴顿 >  上一页    下一页
七九


  在作战方面,巴顿堪称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战术家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强烈的进攻精神。巴顿特别强调装甲部队的大范围机动性,尽一切努力使部队推进,推进,再推进。巴顿在战斗中的一句口头禅是:“要迅速地、无情地、勇猛地、无休止地进攻!”正是这种一往无前的进攻精神,使得巴顿部队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无往而不胜。从巴顿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来看,他的攻势作战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强调进攻是夺取胜利的唯一有效手段。巴顿对防御嗤之以鼻,他认为:“谁也不能成功地守住什么。部队进入掩体就等于失败。事实证明,任何形式的防御都狗屁不值,这样做的人都是笨蛋。”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如特洛伊战争、马奇诺防线等。相反,他认为,进攻是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战争中,只要奋勇当先,就会无往不胜。只有迅速勇猛,无休止地进攻,才能保住优势和安全。“否则,把主动权交给敌人,我们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反对侧翼安全论。由于巴顿部队推进的速度很快,以致其侧翼经常暴露在敌人面前,引起许多将领的不安,他们常常为确保侧翼安全而畏首畏尾,同时,也对那些一时不能攻克的城镇而忧虑重重。对此,巴顿不以为然。他认为,在推进中不给敌人留下喘息之机是获得大捷的重要因素,如果拘泥于侧翼安全和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拖延进攻,受益者只能是敌人。他主张,不要过分考虑侧翼安全问题,对那些一时不能攻克的城镇也可以绕道而过,只要我军大踏步前进,侧翼安全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那些孤立的敌人城镇即使不会被困死,也会自动放弃或者缴械投降。巴顿曾对自己的参谋人员说:“还有一件事要求你们记住,对担心侧翼这种讨厌的事不要去管。让敌人去担心他们的侧翼去吧,而我们则不。”

  注重进攻的速度。巴顿认为进攻的速度越快越好,因为“战斗的时间越短,我军的损失就会越少,对敌人的打击就能达成突然性,从而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即使有时推进的速度和连续作战的时间会超过人的极限,但这并不可怕,因为这对敌人更为不利,而且战斗胜利后,我军自然会有充分的休整时间,否则贻误了战机,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了使部队能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前进,巴顿甚至不允许他的军长、师长们撤退,甚至不允许他们停步不前。他曾经对部下说:“我不想接到电报说,我正在坚守阵地。我们什么也不坚守,让敌人去坚守吧。我们要频频出击,大踏步前进。不论你们多么疲劳、饥饿,敌人只会比你们更加疲劳、饥饿。”

  强调充分发扬火力优势。在进攻战中,巴顿始终要求部队要充分发挥火力的优势,不要吝惜炮弹和子弹,他认为充分发扬我军火力可以达到几种目的: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火力侦察和鼓舞士气等。他指出:“你们的火力压制了敌人的火力……我们的迫击炮、大炮只有开火时才是先进武器,沉默时只是一堆废铁。步兵要接近敌人,必须运动才行,而要运动,就必须射击。主要目标尚未发现时,所有的步兵武器火力必须用于搜索敌人可能占领区域。要利用行进间火力,它会降低敌人火力的准确性,提高我军的信心。要向敌前沿阵地射击,跳弹的声音更可怕而且杀伤率更高。在火力下滞留是愚蠢行为。在火力下滞留而不反击则是自杀行为。”

  重视后勤保障工作。为了保待装甲部队的连续性大规模进攻,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巴顿:物资供应不足,特别是油料严重短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巴顿煞费苦心,使出了浑身解数。巴顿十分重视充分发挥后勤部门的作用。巴顿的后勤处长沃勒尔·马勒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领导下的第3集团军后勤处是盟军中工作效率最高的后勤部门。根据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原则,每次战役之前,他总是千方百计收集各种物资,尽量多地储存油料,以满足战斗之需,第3集团军所搜集的物资总要比其他部队多出一半以上。

  但由于部队在欧洲平原上超常规地大步前进,战线迅速拉长,汽油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部队进攻的重要因素,于是在巴顿建议下,盟军采取了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行动——“红球快车行动”,动用大批民用车辆,日夜不停地向前线运送油料等军需物资。后来,盟军最高司令部出于战略的考虑,削减了对巴顿部队的油料供应,直接影响了巴顿部队的进军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巴顿只好采取了一些“不正规”的方法,以保障汽油的供应。一是在战场上缴获敌人的汽油。马勒对待这类战利品采取了特殊处理方式,既不上报也不记录,而是尽快发给部队,以解燃眉之急。二是默许士兵去偷油,并对偷油有功者给予奖励,其中最蛊惑人心的奖励是放假3天。这是一种缺乏绅士风度的美国牛仔式方法,然而极有成效,解决了部队的急需。

  特别注意情报搜集工作。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敌人活动的情报,指挥员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制订相应的计划和及时地做出决定。在西欧战场上,巴顿第3集团军的情报班子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巴顿经常利用战斗的间隙,派出小股部队深入敌后进行侦察或对敌实施武装侦察,因而往往能获得准确的情报。有时,巴顿甚至比盟军最高司令部更早地了解敌人的动向,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部署。比如,1944年8月德军在莫尔坦反攻前,巴顿通过对侦察分队报告情况的分析,判断敌军将进行反攻,因而及时地变更部署,为粉碎敌军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巴顿的作战思想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这种攻势作战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时,盟军在兵力兵器和空军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德军已是强弩之末,又东西南三线作战,对盟军难以进行致命的打击。盟军牢牢地把握住了战略主动权。此时,如一再强调防御、翼侧安全等显然不大合适。

  就一般的战争而论,有攻就有守,有翼侧就有翼侧安全的问题。若一味地强调进攻,忽视防御;翼侧暴露而不加以保护,等等,必然给己方带来巨大的危险,甚至导致全军覆没。但在1944年7月以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盟军因兵力兵器占压倒的优势而无需进行防御作战;绝对优势的空军可以保护暴露的翼侧,因而无需担心翼侧安全。巴顿的攻势作战思想在此时此地是绝对正确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巴顿的攻势作战思想时,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和战场条件下,而不能孤立地看待它。

  巴顿的一生都在为成为一个伟大的将军而做准备,他如愿以偿了。他在军中服役35年,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取得了巨大收获。他在美军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上建立的丰功伟绩,以及他在军事训练和实战中创造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和作战方法,在美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为人们所世代传诵。当然,我们也很容易在巴顿身上看到这样那样的缺点,甚至极其严重的局限。

  由于性格、教育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他在生活小节、军事生涯和政治事务等方面都很容易走极端,好的时候出类拔萃,令人景仰,坏的时候不可救药,遭人诅咒。打耳光事件、与盟军和美军领导层的几次严重冲突,以及战后日益表现出的政治上的严重保守趋势等等,无不影响着他的形象和军事生涯,也导致了他的个人悲剧。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一个宏伟的大舞台上,杰出的军事将领成千上万,而像巴顿这样以“不断胜利推进的将军”而载入史册的极富传奇特色的人物,则只有他一个。时至今日,那些在世的第3集团军的老兵们仍然自豪地记得——“我们在巴顿的统率下阔步前进!”

  正是:

  斯人已乘长风去,留下思索在人间。
  是非功过孰评说,化作丹青入笔端。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