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风云人物 > 身残志坚-罗斯福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四 | |
|
|
美国同英国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斯福对英国政府的动向尤为注意。他派乔·肯尼迪去伦敦是期望一位眼光冷静的企业家,能够就英国政府的绥靖政策提出公正的报告。肯尼迪是一位有爱尔兰血统的波士顿人,罗斯福考虑到,由他担任驻伦敦大使可能有助于消除爱尔兰血统的美国人对美国在发生战争时同英国合作的抵触情绪。于是在1937年秋季的一天,他把肯尼迪邀请到椭圆形办公室里。总统先是向他致意表示欢迎,然后又请他往后站一站,以便仔细观看他。肯尼迪感到迷惑不解,往后退了两步。 “乔,”过了一会儿,罗斯福说,“对不起,请你把裤子脱下来好吗?” 肯尼迪感到非常意外,问罗斯福是否听清了他的话,总统点头示意,一点也没有错。肯尼迪解开了吊带,裤子掉下去了,穿着裤衩傻呆呆地站在壁炉前,显得很不自在。 “有人看见你穿浴衣,他们告诉过我这件事,现在果真如此。”罗斯福说,“乔,就看看你这两条腿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你这么严重的弓形腿。你知道不知道驻英国的大使必须穿着短裤和丝织筒袜出席就职仪式?你能不能想象你将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新大使的照片在世界各地出现时,将成为一个笑料。乔,你根本不适合担任这项职务。” “总统先生,”肯尼迪恳求说,“如果英国政府能允许我穿燕尾服和条纹裤子出席仪式,你能同意任命我吗?” “这个,乔,你可知道英国人多么讲究传统。你无法得到允许。我得很快任命一名新大使。” 乔要求给两周的宽限,罗斯福同意了。肯尼迪提起裤子,恢复了尊严,离开了白宫。总统自鸣得意,暗自笑了起来。过了两周,肯尼迪手持一份允许他穿条纹裤子和燕尾服出席就职仪式的公函来到白宫,结果他得到了任命。后来,有人就此事向罗斯福提过意见,但是他把头往后一仰,一笑了之。他说:“选派大使不仅从政治上考虑,而且还要注意风度,不时地纠正他们的坏毛病,因为他们出去,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呀!” 在美国,虽然没有几个人对希特勒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表示赞同,但是他们不肯介入欧洲和亚洲的问题。尽管他们非常同情被侵略的受害者,他们也不愿让1917年的经历重演。奈伊委员会指责说,“由于盟国的宣传以及贪得无厌的银行家和军火商人的共同影响,美国被哄骗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人在“修订论”历史学家和奈伊委员会这种指责的影响下,强烈要求:”再也不打仗了!”大学生信仰和平主义,校园里发生罢课,要求取消后备军官训练团。许多美国人坚决主张美国避免加入所有“纠缠性联盟”,其中包括为通过集体安全确保国际安宁所承相的义务。人们认为,这样的安排可能再次把美国拖入一场国外战争。“美国的政策是保持不被纠缠和无拘无束,”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6年1月宣称,“让我们奉行这项政策。让我们保持不被纠缠和无拘无束。让我们不加入任何联盟。让我们不承担任何义务。” 罗斯福在白宫执政的头几年,奉行的对外政策基本上反映了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潮。罗斯福虽然反对对他的行动自由施加限制,但他接受了孤立主义者授意通过的一系列中立法律。他默许墨索里尼占领埃塞俄比亚、日本侵略中国和希特勒无视凡尔赛条约重新占领莱因区,并且步英国和法国的后尘,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态度。毫无疑问,美国的孤立主义鼓励了独裁者,但是法国和英国的绥靖政策并没有激励罗斯福采取反对侵略者的立场。由于这些国家没有作出一些积极的表示,因此很难指望这位总统会单方面采取行动。1938年,他曾试图取消武器禁运,因为武器禁运对忠于西班牙共和政府者的危害大于对叛乱分子的危害。但是,国会领导人告诫罗斯福,这将意味着“失去所有天主教徒的选票”。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罗斯福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计划而附和了孤立主义的潮流,因此未能履行领导的义务。伯恩斯说:“作为对外政策的决策者,罗斯福在第一个任期与其说是政治领导人,还不如说是持骑墙态度的政客。”他往往在私下是国际主义者,而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使他不能表明自己的真正信念。他在讲演和书信中经常重申,他坚信美国应该避免被拖入另一场国外战争。难怪人们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罗斯福采取的是典型的“隔岸观火”的态度。 正是:战火四起顾虑多,力图避免陷漩涡。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二章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真荒唐,不管他人瓦上霜; 貌似公正守中立,纵虎伤人说风凉。 1936年,罗斯福虽然以压倒多数赢得了第二任总统选举的胜利,但在对外政策上却受到孤立主义的束缚和制约。 1937年至1939年间,正当德意日法西斯着手掠夺更多的领土并使世界更加濒临战争边缘时,美国内部却在怎样才能最好地确保自己“不卷入”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而无休止的辩论。孤立主义者坚持认为,美国应当避免杰斐逊当年所感叹的那种“纠缠不清的同盟”,甚至包括避免对世界的安定作出集体保证的任何承诺。孤立主义者尤其认为,美国决不应承担任何责任去帮助维护世界和平;”他们还否认美国有任何值得予以援助以代替美国可能介入世界性冲突的潜在盟国。 造成30年代后期的孤立主义政策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的土壤。它在美国历史上是一股顽强的传统势力,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经济生活达150年之久。罗斯福与孤立主义的斗争,几乎贯穿12年总统任内的头9年,并且异常曲折,直到珍珠港事件发生,他才嘘了一口长气,感到如释重负。 美国的孤立主义是以“中立主义”的形式诞生的。1793年及尼英法战争爆发,尽管美法早在1778年订了同盟条约,可是美国总统华盛顿于1793年4月22日发布《中立宣言》,宣布对交战双方“诚心诚意地”采取“友好和不偏不倚”的政策,严禁美国人以任何形式参与、帮助或支持交战双方的活动。 三年后,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又发表了著名的《告别演说》,告诫美国人:“我们对待外国的重大的行为准则是,在扩大我们的商务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少与它们发生政治关系。”他反对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任何一部分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以致使我们的和平与繁荣卷入欧洲的野心争夺、利益、情绪或反复无常的罗网中去”;他认为美国的“正确政策是避免与国外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永久结盟”。他还认为,美国“可以稳妥地信托暂时的联盟来应付非常紧急事件”。可是最后这一点,从来不被孤立主义者所引用。 这篇并非完全出自华盛顿手笔的《告别演说》,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起了巨大作用。从美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美国是否卷入问题上,华盛顿的遗训起着他本人万万没有料到的作用。国会在任何时候辩论外交政策时,华盛顿的幽灵就出来主宰辩论。参众两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60年中,每逢华盛顿诞辰日(2月22日)或在此日前夕,都要诵读《告别演说》。因此,它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