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风云人物 > 身残志坚-罗斯福 >  上一页    下一页
八八


  经过奋力拼搏,希特勒赶在艾森豪威尔之前,拿下了突尼斯。在他和墨索里尼的坚持下,为了守住这个桥头堡,共投入了25万德国和意大利的部队。经过紧张准备,敌我双方于1943年3月下半月展开厮杀。在盟军方面,这时亚历山大指挥的第十八集团军群,至少有20个师又4个独立旅,人员和装备齐全。而德、意联军只有14个师又2个旅,人员和装备缺额很大,且又处于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两支大军之间,态势十分不利。3月6日,隆美尔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进攻,使用了所有的三个德国装甲师。每次进攻都在惨重的损失下被击退。严酷的事实使这个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认识到,轴心国的军队若再留在非洲,就等于“明显的自杀”。3月9日,隆美尔请他的属下阿尔林将军代理指挥军队后,便返回欧洲养病,并向“元首”要求迅速从北非撤军。结果隆美尔成了希特勒眼中的“悲观主义者”,从而失去了对非洲军团的指挥权。

  现在,蒙哥马利指挥的第八集团军正向前推进,以围攻敌军主要阵地,即马雷特防线。这条防线是法国人在战前防备意大利入侵突尼斯而修筑的一条长达20英里而且组织严密的防御系统。在轴心国方面,敌人正加强固守,他们已在这个隘口修筑了工事,并由希特勒的装甲师和墨索里尼的步兵师占领着。鉴于马雷特阵地的敌人防御力量雄厚,计有两个德国装甲师和六个意大利步兵师防守,并由第十五装甲师作为后备,蒙哥马利决定派一支侧击纵队,以便突破这个隘口,并在敌军主要前线后方站住脚。这样一来,德、意军面临被合围的威胁,不得不北撤马雷特防线的守军,并于4月中旬退至突尼斯北部,终于成了“瓮中之鳖”。

  1943年4月19日,盟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总攻。英国第八集团军自南向北实施突击,美、英远征军自西向东发起进攻,经过18天的战斗,于5月7日分别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25万德、意军队由于没有运输船只可供撤退,便于5月13日宣告投降。至此,盟军在北非已全部肃清德、意军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地中海的形势,并为尔后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创造了良好条件。

  北非大捷有力地鼓舞了盟国人民、特别是美国军民的斗志,运筹帷幄的罗斯福总统尤为高兴。他对指挥这一战役的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称赞不已。他在白宫对记者说:“艾森豪威尔将军已经完成了一件多么漂亮、多么艰巨的工作,他现在是多么细心多么巧妙地在指挥着他手下的士兵。我今晚要对你们说——也对他说——我们完全信任他的领导。对他作为一名军人的品格高度奖赏,就是英国政府通过丘吉尔先生在卡萨布兰卡首先提议,由他出任即将来临的伟大的盟军作战行动的最高统帅。”

  谈到法属北非将来的前途,罗斯福用词非常严谨地说:“在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岁月中,就已建立了那种指导我们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我们整个民主大厦的基石就是政府的权威来自人民和只能来自人民的原则。”

  “我们作战的目的之一,”罗斯福进一步指出,“正如《大西洋宪章》所阐明的,是今天被征服的各国人民将重新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无论在哪里都毋庸置疑:联合国家的坚定不渝的宗旨,就是要恢复各个被征服的民族的神圣权利。”

  关于太平洋战争局势,罗斯福说:“我们不指望浪费时间,慢慢地、一个岛一个岛地越过广阔的太平洋前进,直到最后打败日本。直接通往东京的道路比比皆是。我们对所有这些道路都会加以考虑。”当时的太平洋形势令人欣喜,继中途岛大捷之后,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日本大本营又向联合舰队和第八方面军下达从瓜达卡纳尔岛撤退的命令。在瓜岛战役中,日本被击毙1.5万人,病死9000人,另有1000人被俘。罗斯福多次强调,要乘胜前进,向敌人发起更猛烈的冲击。

  为了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展,在“火炬”战役期间,罗斯福总统又以病残的身体,爬山涉水,远渡重洋,在1943年1月14日至23日,前来北非卡萨布兰卡与丘吉尔首相举行了为期8天的会谈,并在这里会见了戴高乐将军和法国其他有影响的人物。

  从1942年秋冬到1943年初,欧亚战场都出现了有利的形势。苏联经过苦战,于1942年12月至1943年l月,在斯大林格勒取得了重大胜利;1942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经过珊瑚海、中途岛和瓜达卡纳尔岛一系列的海战,取得了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在北非战场,盟军突破敌人的阿拉曼防线后,又取得登陆突尼斯的巨大成功。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希望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对今后的战略方针进行商讨。但是斯大林拒绝参加会谈,理由是他要留在国内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阶段,其真正原因则是对美英拒绝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作出明确保证表示不满。罗斯福、丘吉尔和他们的参谋人员对日后战略的讨论,证明斯大林的疑虑是有根据的。

  会议开始时,丘吉尔重新念了一段他在“火炬”行动和阿拉曼战役胜利结束之后给罗斯福电报中的一段话,因为这是卡萨布兰卡会议要审议的一个最明显的、急迫的目标。

  “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第一,攻克地中海的非洲沿岸,在这一带建立海军和空军设施,它们对于开辟一条横贯的军事交通的有效走廊是必要的;第二,利用在非洲沿岸的基地,在最短时间内以有生力量去打击轴心国的下腹部。”

  美英两国的三军参谋长们在罗斯福到达之前已经开了三天会议,并对最后击败突尼斯的德、意法西斯军队之后可能发动的几次战役进行了审议。打算进攻的目标包括撒丁、西西里、克里特、罗得岛、多德卡尼斯群岛和希腊本土。在罗斯福和霍普金斯参加会议之前,就已进行过许多争论,此后因马歇尔一直力促在1943年进攻法国北部,争论更加热烈。在美国,不仅海军极力主张加强太平洋战场,人民也有强烈的对日复仇情绪,舆论中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美国在欧洲是为拯救英国而战,亚洲战争才真正与美国切身利益有关。经过反复讨论、磋商,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并没有改变以欧洲为主战场的战略总方针,但对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仍未作出明确的保证。

  卡萨布兰卡会议最主要的决策之一是宣布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这个原则是罗斯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罗斯福根据事先准备的讲稿对记者说:总统和首相对整个世界大战的局势作了分析之后,更加坚定不渝地确信,只有把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彻底消灭干净,世界和平才能到来。这就是说,这次战争的目标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要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无条件投降。他们的无条件投降意味着在日后几代时间内,世界和平将有可靠保证。无条件投降并不意味着德国人民的毁灭,也不是要毁灭意大利和日本人民,而是的确意味着要摧毁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那种用以征服和奴役他国人民的法西斯势力。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