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将帅系列 > 蒙巴顿 >  上一页    下一页
六二


  他果然是这样做的。1945年9月12日,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的一正式受降仪式在新加坡举行。由于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元帅(1945年4月晋升)事先被告知了仪式的程序,忍受不了这种格外的侮辱而称病不去,由板垣大将代表他参加仪式。这一天,板垣大将率领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第3航空军司令官木下、第18方面军司令官中村、南方军总参谋长沼田、第10方面舰队司令官福留以及第2南遣舰队司令官柴田等高级将领来到新加坡特别市政厅,他们当场解下佩刀双手递交给盟军军官,然后在投降文件上签了字。

  板垣等几位日军将领,想走上前去与身着笔挺的白色皇军海军上将制服的蒙巴顿握手寒暄,被蒙巴顿断然拒绝了。事先,所有将要参加仪式的盟军军官还得到通知:无论对方怎样主动,所有人都不得与日本人握手。

  “接着,我命令他们离开市政厅。”蒙巴顿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一生中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令人厌恶、恶心和野蛮的脸。一想到如果在他们的统治下世界将会是什么情景,我就不禁感到战栗。当这些日本人离开座位,螨跚地走出去的时候,他们看上去就像是一群猩猩,穿着布袋一样的马裤,膝关节几乎拖着地面……”

  仪式结束之后,蒙巴顿乘车“穿过密集的人群,在无尽无休的雷鸣般的吹呼声中”返回几公里外的英军司令部。不过,他对当地居民真诚祝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欢呼声却理解错了:“我想,这一情景生动地体现了新加坡人民欢迎英国重返的心情。”正像一位英国传记作家后来所评论的那样:“如果不是感情激动,蒙巴顿是不会对人群的热情发出以上有政治倾向性的见解的。但是,在胜利的时刻,他的失言应该是可以谅解的。”

  为了奖赏蒙巴顿在整个战争期间的功劳,特别是他指挥英印军队在缅甸击败日军的辉煌业绩,艾德礼首相向英王提议封他为“缅甸蒙巴顿伯爵”。乔治国王为王室成员中能有人凭着自己的功绩而获得这个荣誉,感到特别愉快。由于蒙巴顿没有儿子,英王还作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准予蒙巴顿的女儿们继承爵位,以免使这一荣誉在蒙巴顿身后中断。

  蒙巴顿听到这一喜讯后,高兴之余也夹带着一丝伤感。他对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路易斯勋爵”的称号抱有终生的留恋,有着近乎迷信般的那种感情,认为它给自己带来过许多好运。然而,他在领受更高一级的荣誉时便顾不得那些了,毫不推辞地接受了“缅甸蒙巴顿伯爵”这一称号。

  尽管离开英国海军舰队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蒙巴顿内心最喜爱的还是真正的海上生涯。战争结束了,做为一个战区的最高司令官、一个获得了伯爵称号的海军将领,他为皇家海军带来了荣耀,现在他想要回到海军去,继承他先辈的事业,继续寻觅他少年时的梦想。1946年6月,蒙巴顿抱着重返海军舰队的强烈愿望回到了英国。正是:东南亚战区功名成,光荣返国奔前程。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二十章 印度总督

  重返海军梦难成,印度独立掀飓风;
  蒙氏赴任忙折冲,是非功过待议争。

  从东南亚返回伦敦后,蒙巴顿和夫人埃德维娜过了一段安静的家庭生活。在此期间,他还愉快地主持了时年22岁的长女帕特里夏的婚礼。女婿是个令人喜欢的年轻人,他的父亲也曾经在皇家海军中服过役。

  1946年晚些时候,伦敦的小道消息流传说,蒙巴顿将出任驻澳大利亚或南非的英国总督;也有的说,他会被派往中东地区担任驻某一个国家的大使。蒙巴顿对这些传闻不屑一顾,战争的需要使他立志像他父亲那样成为英国第一海务大臣。但是理想的风帆并非那般顺心遂意,然而他却一如既往初衷不改。此外,他觉得一个有着担任过战区最高司令官的经历、并且年富力强(蒙巴顿此时46岁)的人,能为皇家海军干不少事情。

  海军也需要他。1946年底,蒙巴顿被预任为英国地中海舰队第一巡洋舰队司令。转年1月6日,他被送往朴茨茅斯海军学院高级将领班进修,为担任这个新职务接受岗位培训。然而不久,蒙巴顿发觉自己又将要离开皇家海军了。

  此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岌岌可危。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人要求独立的呼声和力量在稳步而强劲地增长,虽然屡遭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但独立的火焰一直没有被扑灭。蒙巴顿回想起两年前在德里跟尼赫鲁的一次聊天时,他提到1922年与埃德维娜在德里大学第13号房间私订终身时的幸福情景,尼赫鲁听罢,皱着眉头不无讥讽意味地说:“当您和您的姑娘在13号房间里欢乐时,我还正在贵国设在德里大学附近监狱里的第13号牢房关着。”一席话,说得蒙巴顿一脸尴尬色。是共同的反法西斯战争,减缓了印度人民及其各党派对英国的压力。然而战争结束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又迅猛发展起来了。

  丘吉尔的保守党内阁执政时,尽管在对殖民地政策方面作了一些调整,但他们在印度独立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强硬的。1945年夏季,艾德礼的工党政府上台后,已明显感觉到英国经过长达六七年战争的折磨,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再去大规模镇压印度的独立运动确已力不从心,因而允许“在大多数印度人同意的前提下,印度可以取得独立地位,并保持同英国悠久而特殊的友谊”。此后,工党政府便开始从印度逐步撤出英国的一些人员和机构。

  当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取独立的希望还很渺茫时,印度(当时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两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众们联合起来为独立而斗争。但在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答应给印度独立地位时,两大教派本来就有的潜在矛盾开始公开化了。当时的印度,信奉印度教的人约有2.55亿,而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只有约9200万人。穆斯林们担心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他们会成为受迫害的少数。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小民族和小教派,在印度历史即将发生转折性变化时,纷纷起而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各派之间的冲突和角逐是如此之激烈,以至于曾在一次流血冲突中竟有8万余人伤亡。以印度教信奉者为主体的国大党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统一的次大陆国家,而穆斯林们则要求建立自己的国家——独立的巴基斯坦。这就是当时激烈冲突的主要症结。

  民族冲突在整个次大陆上蔓延:加尔各答、孟买、比哈尔和东孟加拉,到处都有不同教派之间相互残杀的悲惨画面;旁遮普邦此刻也犹如一堆干柴,点点火星即能酿成漫天大火。更可怕的是,有迹象表明,各地方政府机构、当地警察甚至印度籍部队的纪律在分裂情绪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崩溃。英国侨民们都感到,一场大灾难即将来临。显然,有必要采取紧急行动了。但是,到底采取什么样的紧急行动还不清楚。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