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将帅系列 > 曼施坦因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八 | |
|
|
负责筹建德国新国防军的委员会,自然少不了与战胜国的监察人员接触。在与这些趾高气扬的监察人员打交道的时候,曼施坦因深深感到亡国军人的耻辱。他们所造的表册,往往夸大了德军应该收缴和销毁的武器数量,在执行时又往往采取刺伤德国民族自尊心的方法,逼迫德国士兵把武器搬到空场上,一面奏着法国《马赛曲》,一面焚烧。如果德国人向他们抱怨,他们只是耸耸肩,做着无可奈何的样子,把和约的条文指给德国人看。 法国人甚至采取了更伤害德国人颜面的方法,让法国的武器商人穿上占领军的军服,带着黑人——当时被认为是劣等有色人种——到德国各地的要塞去检查,然后把收缴的武器转卖给其他国家,大赚其钱。德国造的武器精良,自然不愁找不到买主。 和约还禁止德国各大学、各种学校、会社和学术团体,与新国防军任何军事研究与军政部门联络,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不许对德国青年进行军事教育,而其他协约国却是非常重视。 和约中除了废除德国的参谋本部之外,还禁止德国设立一切高等军事教育机关,尤其是像柏林军事学院这样的院校——除纯粹的武器学校之外——主要是使军官的价值降低,使他们受不到普鲁士精神教育及战争学理论的教育。参谋本部是铸造将校和参谋长的处所,还是使德军在战术和战略方面的观念一致、使庞大的军队在最高统帅的意志下工作的机构。废除了军事院校,可以使德国方面即使产生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天才,也找不到训练好了的人去执行其计划和理想。 德国新国防军这区区的10万人,也只可用于德国的内部治安和服务边疆。前者只起候补警察的作用,后者主要起海关官吏的作用。国际监察委员会曾规定,德国国防军的卫戍地点,要一排排地分布全国。其用意很明显,这10万人越是分散,就越不便共同训练。而且这10万人还须为雇佣兵——而不是尽义务,雇佣兵役制要比义务兵役制花费更多的钱。虽然英国和美国也都是雇佣兵制度,但其一为岛国,其二在大洋彼岸,且海军极强,而德国缺乏的恰恰是这些。 德国只能拥有防御性的武器,不能拥有飞机和坦克等进攻性武器。 德国没有权利自由编制新国防军的10万人,只能编为七个步兵师和三个骑兵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证明骑兵的效力最少,而且骑兵的费用要昂贵得多。 德国10个装备不全的师,在未来欧洲战场上的作用微乎其微。 曼施坦因和他建军办公室的同僚们,就是在这种层层限制下,进行着德国新国防军的建军工作。 首先新军服的选择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军服是一种威严、权力和义务的象征,穿上它,军人就不会忘记自身肩负的使命。青年人之所以选择军人职业,对威武华丽的军服的羡慕,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德国新国防军的制服不得不力求简单,从大战结束后德国各地义勇军杂乱无章的军服中,恢复表面上的一致,;颜色以灰色为主。 和约禁止德国建立高级军事教育机关,故德国士官学校的基础较为高深。旧军只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加上18个月的训练,其中有9个月是在士官学校,即可成为合格的士官。而新国防军则注重在行伍中挑选士官候补生,被证明是可用之人后,送到士官学校接受为期两年的训练。第一年,受普通军事训练,第二年受步骑兵及各种武器学理的训练。鼓励军官自己加以深造。 魏玛共和国的国防部和各高级司令部已经占去大多数现有军官。从前陆军部的工作,现在完全由国防部担当。其他如编辑战史、测绘地图则完全脱离了军事范围,参谋本部情报部的职责交给了外交部,他们把国外使用先进武器的情况及时传递给军队。找出10万人居住的地方,看似容易,实则困难重重。德国东部和西部卫戍城市的宿营设施,因疆土的割让而化为乌有;莱茵河流域不得驻军,旧军解散之后,老营房成了无主的赃物,被瓜分和蚕食。当新建国防军的时候,差不多都被别人抢光了,找回它们,费了很多的口舌。另外,结婚的军官找住宅也不容易。 在1919年至1929年这10年间,曼施坦因工作相当努力,但生活又相当不愉快,德国国内的政局动荡和通货膨胀使他不能再继续享受贵族式的生活。 《凡尔赛和约》除了军事之外,还在经济和赔款上给德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德国丧失了1/7的领土、75%的铁矿和26%的煤炭。赔款总额为2260亿金马克(后又减少为1320亿),德国的临时政府在偿付了第一批10亿金马克后,财政就完全崩溃了,当时德国政府所有的税款收入,每月充其量也就是1亿金马克。 马克从1921年开始贬值,跌到了75马克对1美元,1922年又跌到了400:1,1923年初跌到了7000:1,1923年1月法国占领德国鲁尔矿区的那一天,马克跌到了1.8万:1美元,到了7月1日,跌到了16万:1,8月1日跌到了100万:1美元,到了1月,跌到了40亿:1,此后就成了一钱不值的废纸,市民一生的储蓄荡然无存。大笔的银行存款还买不到一把胡萝卜、几个马铃薯、几两糖、1磅面粉。马克崩溃的唯一好处就是使德国能逃避公债,免付赔款,用毫无价值的马克还债也扫除了战争债务。但使得像曼施坦因这样的家族都尝到了破产和饥肠辘辘的滋味,就更甭说德国社会的中下层了。 不知曼施坦因在经济萧条中怎样生活,且听下章分解。 ◎第七章 短命的参谋次长 德国毁约扩军备,喜煞将领升高位; 参谋总部任次长,好景不长遭挤竞。 曼施坦因在经济萧条中生活水平无法保障,加之他所在的那个建军委员会庙小僧多,升迁很是困难,于是在1929年,曼施坦因不得不改换门庭,到国防部参谋本部的作战部门(即第一厅)工作。 大约是在20年代初,在德国国内政局动荡、因战争赔款而通货膨胀加剧的时候,曼施坦因草草地与林茨的一位军人世家的女儿结了婚。相隔一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来到了世上。 曼施坦因的长子名叫吉罗,出生于1922年的除夕。从出生之日起吉罗就是一个文弱的孩子,他幼年多病,靠着曼施坦因妻子的小心抚养,才逐渐壮实起来。因为吉罗自幼多病,他的童年几乎没有像同龄的孩子那么多的乐趣,好多的游戏限于他的体力而退避三舍,但这也使他变得十分的少年老成。1940年吉罗高中毕业之后,就在李格尼兹加入了德军第51军。1942年战死在苏联战场。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