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将帅系列 > 史迪威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 | |
|
|
沃伦从欧洲回来,每见课文里出现自己到过的地方,课本就像活了起来,他便情不自禁地给同学们说点见闻,显示显示自己的阅历。尽管同学们并不都是孤陋寡闻的,但还是乐意围在他身边听他说东道西。 这次他从农场和乡间回来,最叫人羡慕的是他的体格比别的同学健壮。每次上体育课,他总是最出风头的角色。 沃伦很快适应了中学高年级的一切,得到他父亲的夸奖。史迪威博士对自己的孩子都视若掌上明珠,既和他们是朋友,又称得上是教子有方的严父。他能绘画,会弹钢琴,家里的欢歌笑语声,常常飞出窗外。但每日三餐前,他都领头作祷告,严格得很。在饭前、饭后,他常用“布道”的口吻,以孩子们的行为和见闻为话题,谈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和规范。其中常有引逗孩子们恍然开窍的笑话、幽默。孩子们对他十分敬仰,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棒的父亲,他的一切言行当然都是正确的。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史迪威博士不断加深和丰富这种“布道”的内容。他常以高度的道德标准,议论乡间、市里等外部世界发生的,还有自己经办的大大小小的事例,让孩子们锻炼着分辨善恶、是非。 就是这样的家庭氛围,为少年史迪威开拓了纯洁无暇的心田,使他渐渐萌生出追求高尚、完美而又疾恶如仇的正直性格。 在沃伦的少年时代,美国的工业生产正迅猛发展,跃居到世界首位;悬挂着星条旗的海军舰队在太平洋上驰骋。报纸上天天有人谈论美国向世界传播“文明”的伟大计划。史迪威博士虽然常看报纸,但对时局和政治问题很少开口说什么’。1895年底,·美国公众在纽约举行了一个“保卫和平”大会,一位博士领头谴责美国政府“用战争恐吓来达到政治目的是无耻而丢脸的”。纽约有几家报纸报道了这个大会的情况。12岁的沃伦已初谙世事,他好奇地问爸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史迪威博士没有回答什么,他摇了摇头对儿子说:“这是不对的。”他们家历来持共和党观点,总是把国家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沃伦的脑海里从小就留下了“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深刻印象。 在沃伦将要中学毕业的前一年,也即1898年,美国公众对西班牙统治者在古巴极其残暴地镇压和屠杀当地起义者,表示了极大的义愤。史迪威博士非常同情古巴人民和起义者。他从传统的人道主义道德准则出发,尖锐抨击西班牙统治者的野蛮、残暴。后来,美国海军在古巴胜利登陆,而陆军却在作战中失利。同时,由于补给不足、药品奇缺,仅黄热病就夺去了上千名美国年轻士兵的生命。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公众的极大愤慨,强烈要求罢免军中无能之辈,改革军队管理。 陆军的失利,使史迪威博士受到很大刺激,但他除了深深的叹息,不愿说什么,也实在顾不上去说什么。因为他所在的几家银行和公司的业务,都在迅猛发展,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还要沃伦帮他办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传递一句话。沃伦很乐意帮父亲做事,每当他把委托的事圆满办成之后,那种乐趣是难以形容的,他好像一下子又长大了许多。对父亲所教导的办事要公正、守信等道理,他铭记在心,并且奉行了终生。那两年,史迪威博士是绝没有想到要让儿子去从军的。 沃伦·史迪威在扬克斯中学高年级期间,施展语言天赋的机会不多,他出色的表现是在体育方面。他最拿手的是短跑,由于老师指导得当,没有人比得上他。但当时的热门项目是橄榄球,史迪威很快便成了学校橄榄球队的骨干。 橄榄球运动源于英国,经过美国大学生们的改造和革新,成了一项风靡美国的运动项目。在一些名牌大学橄榄球队的影响下,不少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代表队。扬克斯中学的代表队叫“高地橄榄球队”。在11名队员中,史迪威是身负重要任务的“四分卫”,而在比赛场上,人们称他是全队的“灵魂和将军”。同学们都羡慕他,一佩戴上头盔、护具,他简直像个古罗马的斗士,威武异常。比赛时,无论是脚踢、手传、夺抢橄榄球,他都特别机灵、麻利,骁勇无比。特别是他的抱球奔跑,在整个球场里无人能抵挡,无人追得上。经过几次比赛后证明,只要有他上阵,高地队就稳操胜券。他和高地队的神威,使扬克斯中学在全纽约市都名声大振。 1899年,16岁的史迪威率高地队作为扬克斯市的代表队,和纽约市、西切斯特市所有预科学校的橄榄球队比赛,连战连胜,大出风头,使一些名牌大学的橄榄球队也对他们称赞不已。高地队返校时,校长托马斯·贝克博士亲自迎接他们载誉而归,还破例给史迪威和全体队员发了奖金。 在田径运动中,史迪威也是出类拔萃的。他擅长四分之一英里赛跑,并且名扬校外。后来,西切斯特市的“校队竞赛联盟”特邀他出面组织田径比赛。与此同时,《扬克斯政治家报》特约他作体育记者,报道这次的比赛盛况。在他的一些小崇拜者的多方面帮助和支持下,他犹如身负重任的指挥官,细心按程序和规则进行工作,把这次比赛组织得既热烈紧张又井然有序,使同学们高兴,老师们满意。他在报上发表的两篇文章,还对改进田径运动教学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意见。 在这次活动中,史迪威对自己的号召力和组织才能,既出乎预料,又十分得意。心底的喜悦,使他的自信心升高了一大步。 史迪威中学毕业时,校长托马斯·贝克博士在结业报告中,对他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称赞他“是个模范学生”,“各科学习成绩优良”;还夸他“没有坏习惯”,热心“做有益于学校的事业”。总的评语是“精力充沛,有办事能力”,“完全可以信赖”。 然而,世上一帆风顺的事少,事与愿违者常有。中学毕业曾得到校长高度评价的史迪威,竟在不到一年之后,闹出了一桩与校长对他的评价完全相反的事情。 本杰明·史迪威博士曾和校长一样,认为沃伦聪明、能干、精力过人,而且做事认真、效率高。他计划让他上耶鲁大学,进入著名的耶鲁大学橄榄球队也是有把握的。但沃伦刚刚16岁,到大学独立生活,年岁小了点。沃伦的母亲也不放心。他们决定让沃伦在母校再学习一年。没想到,沃伦对这样的安排十分反感。复读课程的枯燥无聊,青春期的逆反躁动心理,使他对外部环境采取了消极的反抗,闹出了一桩损害学校声誉的丑闻,使校长托马斯·贝克博士非常恼火。本杰明·史迪威博士更觉得脸上无光,以致改变了让儿子进耶鲁大学的美好设想。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