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将帅系列 > 史迪威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七 | |
|
|
然而,史迪威作为美军《哨兵报》的撰槁人和“观察家”,却已开始看到了编遣是个“真正的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宣布了的协议,不过是一纸空文,实际上各派系的军队是在招兵而不是在遣散。他还说,现在人们总是期望国民党政府取得最出色的成果,以为中国统一了,政府是称职的和负责任的,已经进入了建设时期。然而,冷酷的现实恰恰相反。一些省份的军阀仍然在进行战争,国民党各派系的冲突并未解决。史迪威依美国惯例和常规认为,在军队隶属文官政权以前,遣散是做不到的。这样,本来应该用于工业化建设的80%的税收,却要用来供应部队了!建设是谈不上的。 尽管史迪威的文章远没有揭露出国民党新军阀们拼死争夺。互相倾轧之复杂和严重,但与许多当时说蒋介石好话的国外舆论迥然不同,他直言不讳地说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再一次言中了。 南京的这次编遣会议开了一个多月,蒋介石提出不含东北,全国共编50个师,旨在消除异己。冯玉祥提出的编遣准则是“强壮者编,老弱者遣;有枪者编,无枪者遣;有训练者编,无训练者遗;革命有功者编,革命无功者遣”,意在保存自己的强大实力。实力本来就小的阎锡山,提了个抑制冯,增强蒋,而自己实力不减的方案。争来争去,会前的誓言都被抛到脑后。会议刚闭幕,李宗仁就查出蒋介石在部署抢占桂系的地盘——湖南。于是,1929年3月爆发了蒋栓战争。桂系在南方的实力转眼被蒋介石消除殆尽。就在史迪威准备离津归国的时候,驻平津的桂系部队被蒋介石起用的唐生智,带来巨款收买了,编进了别的部队。司令白崇禧弃众逃亡,由天津登船南下香港。蒋桂战争以桂系瓦解告终。 8月,蒋介石召开编遣实施会议,即第二次编遣会议,强行削减各地方实力派兵力。宣称不愿接受编遣者是“反革命”、“不革命”、“假革命”,杀气腾腾,引起各实力派人人自危。阎、冯再次结合,10月10日冯部宋哲元领衔27名将领通电反蒋,列举了蒋的六大罪状,宣布“蒋氏不去,中国必亡”,“仅率40万武装同志,即日出发,为国杀贼”。于是,爆发了蒋冯战争。第二次蒋桂战争,蒋唐(生智)战争,又相继而起。 翌年,1930年,先是阎锡山深知蒋介石打败其他派系之后,必将收拾自己,于是,以攻为守公开要求蒋“礼让为国”。国民党改组派、西山会议派的汪精卫、邹鲁等代表人物,看到阎打出了反蒋旗子,纷纷为其打气。原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的57名将领也联名通电反蒋,拥阎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为副总司令。阎、冯、李于4日通电就职。阎设总司令部于石家庄,编桂军为第一方面军,西北军为第二方面军,晋军为第三方面军,分别由李宗仁、鹿钟麟和阎锡山任总司令,徐永昌任前敌总司令,还有石友三、张学良(内定)、刘文辉、何键、樊钟秀分别任总司令的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方面军。于4月沿陇海、京汉、津浦铁路向蒋军摆开了进攻阵势。南京的蒋介石也立即调集部队,编作由叛冯归蒋的韩复榘和刘峙、何成浚、陈调元分别任总指挥的四个军团,于5月发起讨伐阎、冯的总攻击。 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原大战就此开始了,双方共投入上百万兵力。打到9月,阎锡山在北平宣誓就职“国民政府主席”,发出“公平内政、均善外交”的施政宣言。但是,9月18日,雄踞沈阳的张学良通电拥蒋,率东北军分三路入关,使反蒋局势急转直下,救了蒋介石。中原大战遂以阎、冯下野收场。然而,就在此时,日本人为侵占中国东北迈出了一大步。 当初史迪威就军队编遣看出的“真正的问题”,竟发展得如此严重,不仅万千兵民遭涂炭,东北大好河山也将沦丧。这正是:新旧军阀打烂仗,文明古国遭祸殃;沃伦冷眼看华夏,内忧外患路茫茫。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章 蹉跎岁月 归国执教本宁堡,恰逢经济大萧条; 风云变幻望京华,抗日战歌声声高。 话说1929年4月,史迪威一家要启程归国了。仆人们为了整理行装,搬搬运运忙活了十来天。史迪威和共过患难的老赵即将分手,彼此都有些依依不舍。史迪威要全家和仆人们照了合影,留作永久的纪念。 1923年他们离开北京时,在北京出生的女孩史文森刚两岁;这次他们从天津回国,在天津出生的男孩本杰明也快两岁了。走路已经很稳的小本杰明,十分逗人喜爱,史迪威和威妮更是把他视为心肝宝贝,处处留心照护他。他们这两个在中国出生的孩子,和他们的哥哥、姐姐一样,在美妙的童年记忆中,对中国都有良好印象。 在史迪威带回国的物品中,最珍贵的,是他不久前在东方手球赛中获得的冠军杯。这个精致的景泰蓝奖杯,还有一层意义,这是他的手球队朋友们送给他的46岁生日的礼物。 回顾30年前史迪威16岁时,在扬克斯中学的“高地橄榄球队”,是有名的猛将,破例获得了校长贝克博士的奖励。20来岁时,他又是西点军校第一个篮球队的队员兼教练,陆军体育领导部门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表彰了他作出的贡献。如今,他已人到中年,但在近几年西方刚刚兴起的手球运动中,他仍走在前面,而且是在连年战乱的中国和伙伴们打起了手球,并组织了首次比赛确实不同寻常。人们沿着他在体育发展大路上的足迹可以看到,他总是奋力走在历史前列的。 1929年7月,史迪威的长子小乔已经17岁,和他当年一样,也走进了西点军校。子承父业,史迪威十分高兴。他送小乔到达西点之后,便起身前往本宁堡步兵学校。几年以前,他曾是这所学校年岁最大的学生;此次前来,他将担任这个学校的战术系主任。 这是马歇尔副校长执意给他保留的位置。还在天津第15步兵团时,有一次训练,马歇尔要一位军官带70个人,去包抄当面敌军的侧翼,这位军官竟不知所措;发不出命令,还抱怨没有充分的地形资料。马歇尔为他感到羞愧。当得知这位军官是本宁堡步校名列第一的毕业生后,他产生了要参与改革这所步校教学的强烈欲望,史迪威完全赞成他的想法。因为他领教过这所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员照本宣科,要求学员死记硬背,结果学员根本不会依照实际情况和实战要求进行指挥。他们认为,这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把按作战教范、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改成适合实战的教学方法,采用注重实战演习的教科书,培养军人的主动精神和判断力。史迪威在西点军校战术系教过高年级班,曾把战术和球类运动项目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进攻机智和应变能力,摸到了搞好战术教学的一些经验。马歇尔很赏识他的创造性,认定他是理想的战术系主任。1927年11月,马歇尔到本宁堡步校后,即对校务部工作进行改革,使训练和技术工作有了起色。 本宁堡步校以内战时期南军亨利·L·本宁将军命名。开始只从事步枪教练,后来逐步发展成为陆军的基础战术学校,被人誉为“美国步兵之家”。1922年国会通过法案,把本宁堡定为军事“要塞”。史迪威到校时,学校正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士兵营房、运动场。游泳池和戏院。学校和要塞禁区拥有比西点军校面积大三四倍的97000英亩土地,其中有名贵的黄松种植园,几座森林,若干溪流,一些起伏的小山。要塞的主要部分坐落在查特胡奇河东岸的悬崖上。有一条长达20英里的窄轨铁路,将军事演习区和驻地联接起来。步兵第29团担任步校的演习任务。经马歇尔整顿后,还拥有了坦克”、大炮、施放烟幕的飞机,以及接近实战的训练场。史迪威非常高兴,他感到在这里的用武之地是非常大的。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