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伏尔泰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五五 | |
|
|
5.巨星陨落 1778年2月25日,伏尔泰在指导法兰西喜剧院演员们排演《伊莱娜》时,由于奔忙过度,开始吐血。没多久,血从他的鼻子和嘴里像喷泉一样涌出,在场的人惊慌失措,都以为这位老人的大限就要到了。然而,伏尔泰在巴黎医生的全力抢救下,居然转危为安,一个星期后竟基本康复。特罗香医生劝他尽快回到费尔内去,以避开维莱特府邸的紧张生活,摆脱劳累的应酬场面。这位医生说如果伏尔泰仍呆在费尔内的话,还能再活十年,人们不能移栽一棵90岁的老栎树。但是德尼夫人和维特莱侯爵还不这样想,他们一心只想利用伏尔泰崇高的声誉,使自己得到旁人的尊敬,因而坚持不同意把这位八旬老人再送回费尔内。伏尔泰本人也陶醉在一片恭维声中,不肯听从特罗香医生的劝告,执意留在巴黎。 但是,巴黎频繁的社交应酬活动,使伏尔泰应接不暇,接踵而来的巨大荣誉又使他的感情受到强烈的震动。身体虚弱的老人根本就承受不了这样过分的劳累和刺激。不出特罗香医生所料,没过多久伏尔泰又病倒了。他躺在床上,过着身不由己的生活。报纸上常常出现他已死亡的消息。特罗香医生为了辟谣,便通过维特莱侯爵向外界发布伏尔泰的病情公告,刊登在《巴黎报》上。伏尔泰开始预感到自己不会久留人世了。为了对世人有所交待,他抱病写下了一首不长的抒情诗《与生命诀别》。在这首著名的短诗里,他回顾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道路,发出了对教会仇敌的诅咒,为学究、宗教狂热者和伪善者画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同时也表示了对自己身后命运的担忧。 伏尔泰写道: 在光荣的世界舞台上, 我们所起的作用都不大, 我们全都迂回曲折地走去, 我们都要受到世人的谩骂。 在向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 大家都同样地痛苦和悲愁: 大主教,司法官, 拘于礼节的乡愿。 让看守圣器的人在感到临终的征兆后, 高举着铃铛,匆匆跑到床边, 让主任祭司为受了委屈而迷惑的灵魂, 做临终的祈祷—— 这种庄严的样子对人们来说真是滑稽可笑; 他们在任意诽谤中伤之后, 整个一天都说一些无聊的闲话, 而到明天他们就会把你忘掉, 闹剧也就在这儿完结了。① ①引自王子春著《伏尔泰》,第61-62页 这铿锵有力的诗章,是一代哲人对生活哲理的剖析,也是伏尔泰一生的自我总结。他德高望重,却不居功自傲;他为社会正义不懈地战斗,但从不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垂危,但他仍不放弃对宗教伪善的揭露与嘲讽。 伏尔泰虽然不能看到法国大革命的洪流,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敏锐的老人已经预见到了革命风暴的必定来到。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所看见的一切,都在传播着革命的种子。革命的发生将不可避免,不过,我怕是没有福气看到它了。②”伏尔泰真诚地把法兰西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他为法国启蒙运动的胜利,为法国人民的觉醒引以自豪。伏尔泰说: ②参见王子春著《伏尔泰》,第62页。 “法兰西人凡事都落后,但是现在总算是赶上了。这光明已散布在远近各处,时机一到,革命立即就要爆发。那时候,该多么热闹呀!年轻人真幸福,他们将会看到不少的大事。”③ ③参见王子春著《伏尔泰》,第62页。 有关伏尔泰生病和病情危急情况的传说很快就传遍了巴黎。神甫和信仰上帝的人兴高采烈,而所有正直的人们却为此感到深深的悲伤。一些宗教狂热分子开始给巴黎大主教写信,要求如果伏尔泰去世的话,不能把他的尸体安葬在巴黎。大主教郑重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并威胁说,要像以前对待女演员勒库弗勒小姐那样,把伏尔泰的尸体抛到塞纳河边的垃圾场上。 3月底,伏尔泰的健康状况有了好转,享受到了《伊莱娜》演出和出席法兰西学院会议的快乐。他对编纂法语大辞典的工作十分积极认真,认为自己不应辜负众人给予的荣誉。但是,他已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了。为了提神应付工作,他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咖啡,有时一天甚至要喝下20多杯。他严重失眠,神经衰弱,排尿困难,周身疼痛。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服用鸦片剂,以求得片刻的缓解而继续自己的工作。他预感到自己快要离去了,因而,特别嘱咐达兰贝尔在他死后要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决不能半途而废。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