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高尔基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 | |
|
|
§一、童年时代 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他诞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即今高尔基市)。 高尔基的祖父是个沙皇军官,粗暴残忍。父亲马克西姆·萨瓦季耶维奇·彼什科夫不堪忍受,外出谋生,来到下诺夫戈罗德城,在一家木器店里学木工。 他结识了隔壁家的染坊老板卡希林的女儿瓦尔瓦拉,后来她成了高尔基的母亲。卡希林一直顽固地要把女儿嫁给一个贵族,直到小外孙出世,才承认了这个女婿。 据亲眷们说,马克西姆·萨瓦季耶维奇·彼什科夫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良、乐观的人。在自传体小说《童年》里,高尔基用了几页的篇幅来描写他。高尔基遗传了父亲的这些优良品性。出于对父亲的纪念,高尔基后来选择了父亲的名字(马克西姆)作为笔名。 笔名的另一部分——“高尔基”的俄文含义是“最大的痛苦”。这正是高尔基童年的真实概括。 高尔基4岁丧父,10岁失母,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卡希林家度过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家庭。外祖父贪婪残暴,常常毒打高尔基。两个舅舅极端自私自利,时常为了争夺家产而野蛮斗殴。在卡希林家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她是小高尔基黯淡无光的儿童时代的温暖所在。 她就是外祖母阿库林娜诺芙娜。在《童年》里,高尔基把她描写成为一个雍容端庄的令人难忘的形象。在这位年轻时代做过织花边女工的老人的记忆里,保存着大量丰富、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通过“圣母娘娘”的故事、战士伊凡·阿列克赛的诗篇、英明的华西莉莎、公羊神父和上帝的教子的童话,这位禀性高贵的妇女把质朴的民间文学作品深深地渗入小高尔基的心中,培养了他对俄罗斯、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正义事业与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童年时代,还有三个人给小高尔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是善良的青年学徒茨冈。每当外祖父毒打高尔基,茨冈总是挡在中间,用自己的手臂去挡鞭子,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来,在高尔基的舅母忌辰那天,两个舅舅叫茨冈背十字架去上坟,因为十字架太重,茨冈被压得跌倒在地,脊背断裂,流血过多而死。高尔基带着深情,把他也写进了《童年》里,称他是有一双“金不换的手”的茨冈。 另一位是老工人葛利高里。他给高尔基的外祖父干了一辈子活,因劳累过度而双目失明,被主人赶出门外,沦为乞丐。 还有一位是外祖父的房客,绰号叫做“好事情”的科学家。他衣衫褴褛,整天埋头在书籍、酒精灯、铜块、铅条之中,最后被外祖父撵走。在《童年》里,高尔基把他称做是自己接触到的“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第一个人”。这位科学家的遭遇,一直留在了高尔基的记忆里。他一生都重视科学家、作家、诗人等对文化有贡献的人。在十几年后,特别是在1918—1920年的饥荒时期里,高尔基甚至放弃了文艺创作,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尽自己所能地拯救文化人的生命上。高尔基经常写文章呼吁保护知识分子,在1920年成立的“改善学者生活委员会”里,他担任主席,下设了“学者之家”、“作者之家”、“艺术家之家”,给学者、作家发一些特殊的粮食券。靠了高尔基的积极努力,科学家们才度过了难关。许多科学家后来回忆起来,都对高尔基充满了感激。1921年,高尔基在克里姆林宫同列宁见面时,谈到了应该改善科学院院士巴甫洛夫以及其他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久,就为此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高尔基再次担任其中的工作。 童年时接触到的人和事往往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巨大的影响。父亲、外祖母、茨冈、葛利高里等都是善良的劳动人民,然而他们最终都落得被雇主、被社会吞噬的悲剧命运。这种美好者被毁灭的残酷,冲击着幼小的高尔基的心灵。也许从那时起,在高尔基朦胧的思想里,就否决了善良者以忍耐和驯从走向幸福的幻想,这使他分外清醒,所以后来没有像托尔斯泰一样,成为一个倡导“忍耐和驯服的人”。同时,一种不平则鸣,不平则动的思想已经暗暗潜伏在他的身上了。 这时,外祖父开始破产了。高尔基在上初级小学的同时,开始了捡破烂的生涯,因而受到了同学们的耻笑。贫困招致的歧视使他憎恨学校的各种规定,也厌恶同学,但他的成绩很好。有一次,他受到了学校的奖赏,得到了一本福音书,一本克雷洛夫寓言诗,一本《法达——莫尔加那》(法国布列顿省童话中的女巫的名字),还有一张奖状。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