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高尔基 >  上一页    下一页


  §四、真实的告白——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高尔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在二、三十年后,成为了他的一笔巨大的、不可多得的财富,即创作素材。1912到1913年,他写了《童年》;1914到1915年,他完成了《在人间》;1922年,他创作了《我的大学》。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就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

  高尔基曾经建议他的传记作者以三部曲为准核对传记材料,可见三部曲材料的真实可靠。同时,这也正是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全部魅力的来源。

  《童年》讲述的是小阿辽沙在父亲死后,跟随着母亲,回到外祖父家的一段童年生活。

  外祖父年轻时精明强悍,挣下了一份家业。但年老后脾气暴躁,待人凶残。孙子们和阿辽沙常常挨他的揍。两个舅舅为了瓜分家产常常相互辱骂、大打出手。他们为人也极为粗暴,两个舅母都是被他们折磨死的。家中有个善良、能干的学徒茨冈,也被舅舅们害死了。

  随着外祖父的破产,家道一天天地败落。外祖父赶走了为他干了一辈子活的老工人葛利高里。被生活所逼,母亲不久嫁给了一个文人,继父对继母很不好。

  在这些岁月里,只有慈爱的外祖母讲述的美妙童话故事和对聪明、能干、善良的父亲的回忆温暖着阿辽沙的心。

  但是不久,变得吝啬刻薄的外祖父也逼白发苍苍的外祖母去自谋生活了。小阿辽沙为帮助祖母,拾起了破烂。

  母亲因为生活的折磨,生病而死。死后没几天,外祖父狠心地把年仅11岁的阿辽沙送到了人间。

  在《童年》中,高尔基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一旦翻开书页,你就再也不愿意轻易合上。

  高尔基以一种极其纯朴的叙事方法,把我们带回到19世纪后期,那个在暗淡油灯摇曳中,四处氤氲弥漫的古老的俄罗斯家庭。

  高尔基不是以一个成年人的回忆的形式,而是以一个叫“阿辽沙”的小男孩的眼睛,重现了这一切。

  外祖母“长得圆圆的,头大眼睛也大,松软的鼻子挺可笑;她穿一身黑衣裳,她整个人都是柔软的,好玩极了”

  外祖父呢,在小阿辽沙的眼里,却是“一个干瘪的小老头”,“他穿着一身黑色的长衣服,胡子是赤金色的,有着一副鸟嘴鼻子和一对绿莹莹的小眼睛。”

  就连一个小舅母,也从童稚的观察中活灵活现地出现:

  “教我念祷词的是那个稳静而胆小的娜塔莉亚舅母,她的小圆脸跟儿童的一样,眼睛透亮,我仿佛觉得,从这对眼睛里可以看见她脑后的一切。

  “我喜欢看她的眼睛,目不转睛地长久地看着;她两眼眯缝着,脑袋转来转去,悄悄的,几乎像耳语似地恳求说:

  “喂,请你说:‘我们在天之父’”

  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位胆怯然而善良温柔的妇女来。

  这样的传神之笔在书中随处可见。

  然而深深吸引住读者并产生震撼的是笼罩在全书当中的那种残酷的真实。

  舅舅们的骨肉相残、外祖父对外祖母的辱骂、继父对母亲的拳打脚踢和时时有可能落到阿辽沙身上的鞭子作者是以一种平静的口气来说这一切的。在这种平静当中,高尔基客观地,不加评论地描述着这些丑恶。这却成为暴露丑恶的最成功的揭露手法。

  在外祖父破产以后,发生了一件事:

  “在卖房子前不久,有一天早晨喝茶的时候,他忽然向外祖母阴沉地、坚决地宣布:

  “‘喂,老婆子,我养活过你,现在我养够了!你自个儿挣饭去吧。’外祖母态度非常安详地听着这些话,就好像她早就知道他这样说,并且在等待着他说。她不慌不忙地掏出鼻烟壶,用她海绵似的鼻子吸了吸,说道:

  “‘那么好吧!既是这样,就这样好了’”

  一个操劳了一生的老妇人竟然在丧失劳动力之后被吝啬的丈夫赶出了家门。生活在阿辽沙的面前展现了多么残酷的一面。高尔基没有评论,却留下了让读者充分感受的空间,让读者体会到生活在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上造成的摧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