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高尔基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六 | |
|
|
§十三、新“雅斯纳亚·波良纳” 雅斯纳亚·波良纳是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乡。托尔斯泰的创作被认为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在他从事创作的年代,没有一位欧洲作家能够同他并肩媲美。人们都很热爱与尊敬这位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因此,从四面八方赶来拜访他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他的家乡——雅斯纳亚·波良纳就成了文学家们聚会的中心。 几十年后,在高尔基的身边也出现过这样的盛况。 1921年,高尔基离开德国,途经捷克、奥地利,于1924年回到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定居在海湾南端的索仑托。从此,索仑托成为文学家源源不断光临的地方。意大利一家报刊在1928年纪念高尔基的寿辰时写道:“对于俄国作家来说,索仑托成了今日新的雅斯纳亚·波良纳” 其实,在定居索仑托之前,高尔基与许多文学巨匠都有着亲密、长久的交往。早在1900年1月,高尔基就结识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认为高尔基是一个“真正来自人民的人”,是一个给文学带来新天地的人。高尔基发现并反映了流浪汉的生活,正像过去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并描写了犯罪者一样。对于这一点,托尔斯泰非常欣赏。 高尔基对托尔斯泰则是十分尊敬、十分景仰的。 高尔基认为:“不了解托尔斯泰,就不能认为自己了解俄国,不能认为自己是个文明人。”他还说:“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是人类为自己树立的三座丰碑。”高尔基曾经写信给契诃夫,把自己会见托尔斯泰的情况告诉了他。高尔基在信中特别强调了托尔斯泰的质朴与深刻。尽管高尔基不能同意托尔斯泰的全部意见,但还是认为他说得极好、独特有力;同托尔斯泰的见面是愉快的,有教益的。高尔基在另一封信里对契诃夫谈了他在听托尔斯泰向他叙述《谢尔该神父》内容时的感受:“我听着他讲,被他叙述的美、单纯和他的思想惊呆了,我看着这位老人,他简直像一个瀑布,像大自然里的巨人,这个人真是惊人的伟大,他的精神的活力使人吃惊,并使你吃惊地想:存在这样的人简直是不可能的”不过高尔基对托尔斯泰并不是盲目崇拜,在原则问题上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尽管高尔基很赞赏托尔斯泰对专制暴政和教会的揭露批判,但他不能同意托尔斯泰的宗教说教,不能同意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学说。 托尔斯泰和高尔基是两种社会力量的代言人。他们的观点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一方面,高尔基不可能对托尔斯泰的宗教学说妥协;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对高尔基所代表的那个阶段的历史使命也是认识不到的。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直很亲密,尽管彼此都很尊重对方。托尔斯泰对高尔基身上的那种“反叛性”是不可能欣赏的,由此使他产生了对高尔基的一些作品的保留态度。这其中有一些确实是由于艺术鉴别的差异,也有一些由于思想内容的原因。高尔基则一直对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忍耐和驯服的倡导者“抱批判的态度,他认为没有比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更侮辱人的口号了。 然而,作为两位心胸都很宽阔的作家,这些思想的分歧并没有阻止他们之间的互相扶持。1901年4月,高尔基因发表《海燕之歌》和参加革命活动而遭宪兵逮捕。托尔斯泰得知后,便写信给内政部,要求释放高尔基。同时还写信给奥尔登堡亲王,请他帮助此事。高尔基后来能够被释放出狱,很大原因是因为有托尔斯泰的帮助。 1910年,托尔斯泰逝世的时候,高尔基拍去了电报,对这位文学巨匠的逝世表示了沉痛的哀悼。 高尔基后来撰写了托尔斯泰的回忆录。关于这部回忆录,列宁认为“恐怕谁也不曾写得这样真挚,这样大胆。”茨威格也曾说,“在为列夫·托尔斯泰绘制的上万幅肖像中,在托尔斯泰的友人和来访者写的上万篇报道中,没有一篇能像马克西姆·高尔基简短的60页‘回忆录’那样描绘出这位文学大师的精神、气质,而且描绘得那样清晰、生动和透彻。” 在高尔基创作的前期,另一位作家跟他结下了更为深厚的友谊。这位作家就是契诃夫。契诃夫为人谦逊,谨慎寡言,是个极好的人。1898年,高尔基把他的两卷集寄给了契诃夫,并开始同他通讯。契诃夫认为高尔基确实有才气,而且是真正的、巨大的天才。例如:《草原上》这篇作品就表现出非凡的天才。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