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高尔基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六 | |
|
|
一个操劳了一生的老妇人竟然在丧失劳动力之后被吝啬的丈夫赶出了家门。生活在阿辽沙的面前展现了多么残酷的一面。高尔基没有评论,却留下了让读者充分感受的空间,让读者体会到生活在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上造成的摧残。 《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仿佛如绘画般形象,一切却可以在眼前浮现。但它并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的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的(外祖母、父亲、茨冈等),还是丑的,(祖父、舅舅等)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我们不得不一次次捺住激动,继续看下去。这种巨大的神奇的感染力,是为许多批评家所称道的艺术效果。有的西方评论者甚至认为《童年》是高尔基最杰出的作品。 《在人间》是在《童年》发表后两年完成的。它接《童年》的结尾——阿辽沙被外祖父赶出家门开始叙述,一直讲到他打算去喀山上大学。在《在人间》里,小阿辽沙接触到的就不仅仅是家庭了。他看见了大量的社会的贫穷、痛苦,也更多地接触了不平等现象。高尔基保持了《社会的童年》的特点,他所描绘出来的图画依旧色彩鲜明,既清晰,又引人入胜。人物性格特征也刻画得真实,这部作品在当时颇受好评。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当中的最后一部。这部作品,无论是从主题探索还是从写作手法上,都与前面两部有了很大的不同。 《我的大学》讲1884年,高尔基到喀山生活的故事,是一个青年人的精神历程的真实写照。它讲的是“我”在俄罗斯大地上徘徊流浪、四处观察,目的是要了解自己的祖国。“我”内心丰富,善于思索,对生活抱有浪漫主义的幻想,对人民的命运思考得很多。这种过程又是和主人公为了生活,而在喀山的码头、大杂院四处奔波的过程齐头并进的。在主人公与流浪汉、小市民、知识分子的交往中,一个青年人的心灵世界向读者开启。生活阅历、精神思考这两者在《我的大学》中占据了同样的份量。作者不再是《童年》中那个冷静、客观、藏匿了自己的叙述者,他变成了痛苦的精神追求者和激情洋溢的评论者。 然而,无论是作者描写的生活阅历,还是思考,都具有贯穿在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灵魂——真实。 在《我的大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人的世界,它比《童年》中儿童的世界显然要广阔许多倍,而且涉及了人最深处的心灵世界。但《我的大学》仍然和《童年》一样,具有惊人的真实性。 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记下了在码头上的一个劳动场面。他充满诗情地刻画了这一场面。他热情地讴歌了劳动者:“船舷外面波浪翻滚,甲板上的大雨哗哗地落,河面上狂风咆哮,在黎明的薄雾里,这群水鸡儿似的半裸的人们,一个劲儿地跑来跑去,喊着、笑着,夸耀着自己的力气和劳动。” “好像无论什么东西也抵挡不住那般快活、奋发的强大力量,它能够在大地上创造奇迹,能够像神话故事里所讲的那样,一夜工夫就遍地建起美丽的宫殿和城市。” 这种观察是真切的,和环境契合的;这种讴歌是有感而发、毫不做作的,它们都令人信服、接受。 但清醒的作者同样看到了“劳动的人们”——流浪汉的阴暗面。他们生活在污浊的环境里,尽管保持着勤劳、能干的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观念和庸俗习气的感染,在他们身上,粗野、下流等污垢尤为明显。他把这一些同样记录了下来,而没有陷入盲目的讴歌当中。 茨威格曾经对高尔基这样赞美过《我的大学》的艺术成就:“我已经多年没有感受过只有在您写的带回忆性的作品中才感到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那种开朗、人性的真挚之情我承认,我很羡慕您善于如此朴素清晰地描写事物的才华。在欧洲,谁也没有这样的才华,甚至托尔斯泰也没能写出如此高度的朴实无华。”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真实不仅仅指书中叙述的内容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也不仅仅指作品的叙述语调是公允的,它更多的是指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客观真实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这也是为什么在三部曲中描写的是最苦涩的、“铅一样沉重”的世界,洋溢的却始终是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的原因。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