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海明威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六 | |
|
|
利夫莱特退回了这部书稿,其中讽刺的对象许多是利夫莱特的朋友,也即稿源供给者,特别是安德森,更是莫逆之交,他不能为了海明威的三本书和已付出的区区200美元而出卖朋友,其中的“文坛大腕”,他更是得罪不起。 库尔特·辛格的《海明威传》中写道:“博奈和利夫莱特说他在传播丑闻,是个阴险的作家,因为他故意写了一部他们不会出的书,其目的就是叫他们退稿,然后让那个较大的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去出他的书。” 巨大的勇气加极端的精明便是所向无敌。利夫莱特犯规了,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海明威“光明正大”的一记“怪拳”把出版商打得晕头转向,七窍生烟,还只能和着血水把打落的牙齿咽到肚里。 海明威哪里“阴险”?他极守信用,但是,你若毁约,则我也不仁了。海明威哪里“是叫他们退稿”?他只是像中世纪奉行“放血疗法”的医生,猛刺文坛歪风劣习,同时为美国文学增添一部讽刺杰作。 精明而无勇气,非阴险即狡诈;勇气没有精明,非鲁莽即野蛮,喜欢在边缘地带行动的海明威,二者兼备,或许正因为此,他才成为“这一个”海明威。 他坦然而迅速地与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签约。 他那突发猛劲写《春潮》的七天,推倒了前进的障碍,抓住了崛起的机遇。而他真正的威力还在那一记殿后的“重拳”。 机巧固然能一时凑巧,但只可偶一为之,真要立于不败之地,还得靠硬功实力。 4.太阳升起来了 如愿以偿,《春潮》与《太阳照常升起》都由斯克里布纳公司出版。这是1926年,海明威27岁。 这两部长篇几乎紧挨着问世,像他当年爱玩的意大利照明弹一样,一前一后射向文坛,两股强光,不由你不眩目。 人们先是受到“春潮”的冲击,还没回过神来,又看到“太阳”升起。海明威成为这一年欧美文坛上热度和亮度都咄咄逼人的明星。从此,他可以毫无愧色地跻身于作家,而且是有名的作家之列了。 《春潮》引起一片怨愤,如同石块投入蛙塘。最恼怒的是安德森和斯泰因女士,他们都是海明威名副其实的引路人。没有我们的当初,哪有你海明威的今日。 安德森注意绅士风度,以置之不理或者嗤之以鼻的态度来保持自己的尊严。斯泰因女士毕竟心胸有限,便以眼还眼,反唇相讥,说海明威妒忌她的荣耀,质问他为什么不敢对付另一派“文人”。她称他为“胆小鬼”,“活像马克·吐温描写的密西西比河中平底船上的水手。” 《春潮》印数不多,斯克里布纳公司本来就是作为争得《太阳照常升起》出版权的附带条件而接受的,它基本上只在文人中有“圈内效应”。这也够了,海明威至少因此而充当了一场“文坛闹剧”的导演。导演也罢,众矢之的也罢,都同样引人注目,他需要这样一种近乎“哗众取宠”的效应为紧接着打出的“重拳”作铺垫。 果然不错,《太阳照常升起》一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当然,归根结底这是凭实力取得的胜利,而不是机巧的结果。 编辑帕金斯原来最乐观的估计是总共销售1万册,第一版6000册,第二、三版各2000册。结果出版后不到四个月就销了1.2万册,一年时间竞销了2.3万册。其间常出现印刷厂刚收版,书店就脱销的情况,形成了20年代中后期美国出版业少见的红火。 小说的标题意味深长,以慧眼识珠而自豪的帕金斯说:“太阳已经升起来了,而且稳步上升,越升越高。”——这话几乎使人分不清他是欣赏自己还是赞扬海明威。 海明威确实看重他作品的标题。当然,任何作家都如此,但海明威可能特别看重,他的写作记事本上有大片大片的标题,他在读书或者与人交谈时,一遇到他有所感的句子乃至短语,他都习惯于记下来。他的许多小说就是由这样记下来的一些句子或短语衍生出来。他有很多作品都是先写好,后定题,这时他就常常到他的“标题库”或者到某本书上去找。 《太阳照常升起》就是这样。写完初稿以后,他才斟酌标题,他的笔记本上开列了一串名称:《费尔斯塔》、《垮掉的一代》、《注入大海的河流》、《两人在一起》、《旧习未除》、《太阳照常升起》。他最后选定《太阳照常升起》,这是他从《圣经·传道书》第一章中一段话里发现的。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落下,急归新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都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这段渗透“万物循环,天道恒定”思想的话,还被海明威采用为小说卷首的第二段题词。 而第一段题词就是斯泰因评论战后青年的那句名言:“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想把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见闻和体验都写进这部长篇,因此小说内容可谓五光十色。 这部小说正在写作的期间,他曾同菲兹杰拉德谈论过小说题材的重要性问题。他认为战争是最好的题材。因为战争中动作多,场景也多,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作家从一次战争中取得的经验,在一般情况下他得花一辈子。帕索斯参加过两次战争,因此他的小说《三个士兵》大受欢迎。可见最好的题材是战争。除了战争之外,其他好的题材是爱情、金钱、贪婪、争斗和无能等。 《太阳照常升起》几乎涉及了上述种种的题材。内容相当丰富。正因如此,海明威拟用过众多标题。 但它的主题却不难理解。书名和两段卷首题词就是牵引它的两股纲绳。 小说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流落巴黎的英美青年的生活和思想情绪。主人公杰克·巴恩斯的形象带有作者的自传色彩,体现了海明威本人的某些经历,以及他战后初年的世界观和他性格上的许多特点。 巴恩斯是个美国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重伤,战后旅居法国,为美国的一家报社当驻欧记者。他在生活中没有目标和理想,被一种无望感所笼罩。 巴恩斯热恋着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勃瑞特·阿希利夫人,但下身负伤造成的残疾使他只能把性爱当成海市蜃楼,他不可能与她结合。于是他嗜酒如命,企图在酒精的麻醉中忘却精神的痛苦。 巴恩斯的朋友比尔对他说的一番话,概括了他迷惘、无所依从的生存境况:“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你变得矫揉造作,冒牌的欧洲道德观念把你毁了。你嗜酒如命。你头脑里摆脱不了性的问题。你不务实事,整天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吗?你在各家咖啡馆来回转悠。” 女主人公勃瑞特是个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过护士。战后,由于丈夫死去,她只身侨居巴黎,过着纸醉金迷,纵情行乐的生活,只因为“在这种地方谁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她和男人在一起鬼混,终日在咖啡馆酗酒调情,为的是忘却“人间地狱般的痛苦”。她也是迷惘者。 小说中还描写了一个美国青年作家罗伯特·柯恩,他自以为富有英雄气概,对生活抱有浪漫的幻想,他也追求勃瑞特,但勃瑞特和其他人都不喜欢他,觉得他矫揉造作,连失去了与土地的联系还自得其乐,这样的人,归根结底也是“迷惘的一代”,同他人并无二致。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