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海明威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五 | |
|
|
海明威似乎想在《永别了,武器》之后重树“雄”风。 他是一个一方面渴望得到公众的赞赏,另一方面又不畏惧舆论非议的人。 《死于午后》引起美国批评界的极大愤怒。 无独有偶,海明威早在《死于午后》的校对过程中就发了一场小题大作的无名火。 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将清样寄达他时,他正患支气管并发性肺炎,这是他在海上钓鱼突遇暴雨而招来的。 在一阵阵猛咳的间歇,他拿起《死于午后》的清样进行校对。他一页一页地翻,无意中看到有一页右上角的空白处,有一行小字:“海明威的死”。夹在“4版80,3404”之类的数字当中。 他再前后一翻,才发现这一行字在每一页上都有。他心里明白,这只是排字工人为了方便,把作者和书名用缩写表示出来。 但他小题大作,大发其火。 他立即拍电报给帕金斯:“在每一版上都嵌入‘海明威的死’字样,这太荒唐了。要不然,就是你别有用心。” 第二天,他又写了一封信,扬言要扭断那个排这行字的工人的脖子,还说,对于一个有迷信思想的人,在校对这本书时,这5个字要看上千百次,没有比这再倒霉的事了,如果他海明威在校对书稿时死去,那么你帕金斯要负完全责任。帕金斯哭笑不得。 海明威脾气暴躁,但这种暴躁常常表现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而且不会把事情弄僵,犹如鞭炮的轰响只是为了打破平静,而并不对人构成威胁。 他小时候曾因挨了他父亲的责骂,而端起猎枪远远地瞄准他父亲的后脑勺,但他决不会扣动扳机,如果扣动,也一定是枪口朝上。 顽童的天真和壮士的勇猛再加上一种潜藏在性情深处的冷静,常使他做出奇特的行为。 这个“校对事件”仿佛是预示了《死于午后》将要引起轩然大波。1932年,这本书出版,立刻遭到批评界的猛烈抨击。 《死于午后》是“血淋淋地美化残杀和暴力”,是堕落分子的“神经过敏和歇斯底里”,是“恐怖的自由”,是对暴力的“宗教式的迷恋……”这一类批评铺头盖脑地朝海明威泼洒过来。即使是最温和的批评,也不客气地指出,《死于午后》中过多的男子气概的描写使人读了感到索然无味。 在30年代的美国,信仰基督、遵循清教的中产阶级文明不只在橡园镇受到推崇,在其他地方,哪怕是最开放的纽约,也有很大市场。而海明威在《死于午后》中也确实有太多过火描写。但海明威是想在这本书中表达自己在没有战争的年代里,对“生命与死亡”以及相关的一系列美学哲学问题的思考。 他试图在这本书中表达出自己在没有战争的年代里,对“生命与死亡”以及与相关的一系列美学、哲学问题的思考。 第六章 在世界的末端与中心 1.在湛蓝的大海上 海明威的目标始终盯住下一部作品。他认为一个作家在生前的名气是看作品数量,死后的名气则看作品的质量,他既要前者也要后者。 紧接《死于午后》,他又出了一个小说集《胜者无所获》。这个集子包括《一个清洁明亮的地方》、《向瑞士致敬》、《暴风雨之后及其他故事》、《杀人者》、《世界之光》、《胜者无所获》等14个短篇。他对“胜者无所获”这个标题非常得意,因此把它作为小说集的名称。 他认为这个小说集有特殊的价值,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世界全貌,最少了解到作者本人经常看到而别人还不太熟悉的那一部分世界的面貌。除了少数几篇外,这个集子里的作品大都是暴露性的。 《胜者无所获》又招致了很多批评。它成了作者进入思想危机的标志。九年前升起的这颗太阳,看来要落下去了。 海明威当然高兴不起来。但对于指责他的评论家,他绝不过多计较。他在文友中扬言:他决心走自己的路,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用作品来对所有反对他的评论家进行有力的回击,他计划每两年打倒一个,先从伊斯曼开始,其他的按抽签的次序进行。他计划一次定一个专题,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 而且,他现在的目标是要把创造生活与享受生活结合起来,这把他引向了钓鱼和打猎。这是他从小就喜爱的活动,但多年来总是零敲碎打。他现在有了条件,他要轰轰烈烈地展开。 但他可不是单纯地消遣,他要在钓鱼中钓到大马林鱼一样的小说,从打猎中猎到大狮子一样的作品。他善于从平凡中发现深刻,从特殊中发现普遍。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海明威从决心当作家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过程当成了文学体验过程。 基韦斯特岛上的家使海明威感到很舒适,但他那种生命等于运动的观念使他并不满足于这一份舒适:“对于我们这种人来说,家,意味着一个人离开原住地外出远游,回来后有个栖身的地方。人很快就会变老,而经验则往往在家以外的任何地方获得。” 他曾经一次带上2.3万发猎枪子弹驱车2000公里在怀俄明打猎。 他和波林也常出外旅行,到过蒙大拿、纽约、西班牙和古巴。 而最频繁也最便利的运动是出海捕鱼。开始海明威是租船出海,1933年在非洲打猎回来后,他定制了一艘快艇,长40英尺,带卧舱,取名“拜勒号”。这条快艇既是渔船,也是游艇,像皇后一样庄严华丽。他常常驾着这条船在墨西哥海上遨游,一边钓鱼,一边写作。 船上装备齐全,有一个大柜专门储酒。他一出海便是十天半月。最长的一次是一连在斯特里姆海湾度过了100天。这个数字刚好相当于哈德莉当年严令海明威与波林隔离的天数。 波林的地位经常被“拜勒号”取代,于是,她耿耿于怀。 而海明威则自得其乐,他沉浸在大海赋予的愉悦之中。从船舷往外望去,只见银色大鲢鱼在水面游弋觅食。当季风从东北方向吹来,深水里的马林鱼便露出水面,高高竖起镰刀状的尾巴,在海面上犁出层层白浪。 他每次出海,都要钓捕到几十条大鱼。他喜欢吃鱼,有各种各样的吃法,他认为多吃鱼对写作有利,因为鱼能补脑子。有一次船上的冷冻设备坏了,害得半舱鱼腐败变质,他非常气恼。 在马罗卡索海面,海明威的鱼钩曾钩住一条三米多长的马林鱼。他同那条鱼较量了一个半小时,拖着它走了八海里。他跪在船尾,腰间缠着钓绳,船上其他人不断往他身上浇海水,帮他系稳拉绳,以防他被拖下海。 马林鱼的力气渐渐小了,海明威一下一下地收钓线,眼看鱼就要到手了,不料钓竿折断,那鱼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 他浑身透湿,坐在船上骂了半个小时,直到想起他同那条大鱼相持了这么久,而这又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他才恢复神气。 他累了就和衣躺下来,在甲板上睡一觉,让船随波逐流地漂,醒来再去捕鱼。 他一发觉写作把自己弄得情绪激动,就驾船出海捕鱼,让海水把自己浑浊的感情荡尽,只留下像海水一样明净而又深不可测的成分。 他曾把一条470磅的马林鱼从浅海中拉上沙滩,花了65分钟。那鱼在沙滩上使劲蹦跳的时候,他靠拢去,让人给他拍了一张骄傲的“渔夫和大鱼”合照。那条大鱼在他身边跳了37下。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