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卡夫卡传 >  上一页    下一页


  这种“教育”的结果根据这封《信》的描述是这样的(这是卡夫卡自己评论他的长篇小说《诉讼》的结束语):

  “我在你面前失去了自信,代之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负疚意识。有一次我想起这种无穷无尽性时准确地描写了某个人:‘他担心,羞耻将在他身后继续存在下去’。”卡夫卡将他生活虚构成一系列突破父亲的势力范围、进入脱离父亲影响的区域的尝试。奇怪的是,卡夫卡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最强烈反对的莫过于任何“虚构”了,他认为虚构摒弃了有机的、时有出乎意外的生动丰富的生活的呼吸,匆匆忙忙地编造想当然的、呆板的、概念化的联系。可是他自己在此却坠入了虚构的泥潭,除了符合事实的以外,也插入了半真半假的抑或夸张的情节。比如他将他的文学创作亦纳入“逃离父亲的尝试”这一总标题中,仿佛他对艺术的兴致、他创作的喜悦感不是来自自己的力量,不是自立似的。在接近他的人的眼里,从事创作的他根本不是那种挣扎在父亲魔影中的形象,而是一个为形式、创作欲望和能力、认识事物的动力、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的爱所振奋激动的形象。当然,在给父亲的这封信中他以令人震撼的话表达的因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的写作与你有关,我在那里仅仅是倾诉在你胸前所不能倾诉的。这是一种有意拖延的与你的告别,只不过这告别虽是为你所通.却是沿着我所制定的轨迹发展的。”卡夫卡在这封“信”中,从逃避父亲的企图这同一个出发点来看生活的其他圈子:家庭、朋友、犹太民族、职业,以及两次意欲导致婚姻的开端。“我的自我估价受任何东西的影响,比如一个外在的成就,都远远不及受你的影响……那里,在我生活的地方,我被遗弃、被宣判、被斗败了,尽管我竭尽全力争取换个地方去生活,然而这种努力不值一提,这是在为某种绝不可能的事努力,除了一些小小的例外,这绝不是我力所能及的。”卡夫卡给他童年的状况赋予了一种压抑他自己的性质(也许由于是事隔多年的回顾,或由于在信中执拗地坚持着的虚构的影响,这种性质被描绘得过于灰暗了)、他声称,他在中学里所学甚少,甚或一无所学(出于我对他的密切关系的了解,我要就他的学识,比如说希腊语知识——一我们在大学期间曾一起读柏拉图著作——提出异议),他接着说:“自我能够思考时起。我心中便怀着这种对精神存在观的最深的忧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这儿的犹太中学有点奇怪,人门在此可以遇到最不可信的言论,然而却以冷漠的、几乎没有内容的、不可摧毁的、幼稚直至可笑的、动物般自以为满足的无所谓的态度出现,这种自以为是,然而冷漠而多幻想的孩子的无所谓态度我在其他地方从未遇见过,当然,无所谓态度在这地方也是保护自己不被恐惧和负疚感摧毁神经的唯一工具。”

  至于“自救尝试”,我会在应该谈的地方谈到它的,当然并不完全与这封给父亲的信中意义一致。只是关于将犹太教作为逃避父亲强权的阐述还应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能反映卡夫卡青春年代的关键性问题,而且还具有普遍意义,不仅对认识那个过渡时期的犹太民族是如此,而且关系到卡夫卡以后在宗教上的发展:“我在犹太教中同样找不到多少面对你的避难之所。这里找到一点避难角落本来是可以想象的,然而这里更可以想的是,我们能够在犹太教中相遇而安,甚至一致地从那里出发。可是你所给我们的却是什么犹太教!我在过去的年头中面临过三种形式。

  “孩提时,我附和着你,谴责自己,因为我不常去教堂,不做斋戒等等。我相信,我这么做不是对我不好,而是对你不孝,这时,一直潜伏着的负罪感也就渗透进了我的心灵。

  “后来,当我成了年轻人时,我不理解:为何你对自己信奉的犹太教一无所知,毫不虔诚,却谴责我不去努力像你一样(如你所言:出于虔诚)信教。据我看来,这些谴责实际上是空话,是玩笑,连玩笑都谈不上。你一年到教堂去四次,在那里与其说像个认真信教的,不如说至少是更接近于那种不把它当一回事的人,把做祷告当做走过场,有时你居然能够将正在朗读的书中段落指给我看,使我惊讶不已。此外,只要我能去教堂(这是关键所在),我就可以在里面随心所欲地东游西逛。在那里的好几个钟头里,我不停地打阿欠,不停地打瞌睡(我相信后来我只有在舞蹈课上才感到过这么无聊),尽可能在那里偶然的一丁点儿变化中寻找乐趣,比如当约柜打开时,这时我总是联想起游艺靶场,在那地方,有谁命中了靶心,一个柜门也会自动打开,只不过那里柜门中出来的总是些有趣的东西,而这里总是那些没有脑袋的陈旧偶像。我在那里还总是非常害怕,这不仅是因为我自然为如此接近这么多人而害怕,也因为你有一次提到过,我也有可能会叫上去诵读经典的。为此我颤抖了多年。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消我的无聊,顶多还有那成人礼,然而那也只要求背熟文字,颇有点可笑,也就是说仅仅像参加一次可笑的考试;再就是与你有关的小小的、不太重要的事情,比如宣你上去诵读经典,你很好地通过了这一在我眼中完全是社会活动性的事情,或者你留在教堂里参加灵魂回忆活动,而叫我先走,这事在很长时间中(自然是由于我被赶走与不能进一步参加任何活动,在我心中唤起了一种几乎未曾意识到的感觉——这事有点不公平。——这是在教堂里。在家里可能更要命,欢乐局限于第一个赛德之夜,这个夜晚日益变得像一出令人笑得痉挛的喜剧,当然是在那些正在长大的孩子们的氛围之中(为什么你也不得不适应于这个氛围呢?因为它是你造成的)。这些就是传给我的信仰教材,此外便没什么了,顶多还有那伸出的手,指着‘百万富翁福克斯的儿子们’,告诉我他们在高贵的节庆日子中与他们的父亲一起去教堂。这样的信仰教材除了尽快地弃之脑后,还有什么更好的处理方法,那我就不明白了;正是这种抛弃在我看来才是最虔诚的行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