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隆美尔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九 | |
|
|
§第十章 西线之战 隆美尔从北非回来后,希特勒曾想把隆美尔任命为德军驻意总指挥,以对付盟军在意大利的登陆,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意大利投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任命始终未能变成现实。1943年10月便又被调离了意大利。 隆美尔离开意大利后。希特勒对怎样安排自己的宣传机器鼓吹出来的神秘元帅颇费思量。足智多谋的约德尔建议将隆美尔派往西线,这样,隆美尔便被派去检查和加强“大西洋壁垒”的海岸防御工事。12月1日,隆美尔和他的参谋班子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二战进行到1943年末到1944年初,反法西斯同盟各国巨大的经济潜力,日益发挥出明显的优势,牢牢掌握了苏德战场、西线战场、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苏美部队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意大利也退出了“轴心”同盟。德、日法西斯已经感到资源不足,兵力不济,转入防御阶段。 隆美尔对德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也早有认识。早在1943年5月至7月底,他曾两次坦率地向希特勒指出:德国赢得胜利的希望已十分渺茫了。但他仍然非常渴望去西线任职。在那里,他可以向英美部队进行复仇。自二战以来,隆美尔主要同英军作战,在突尼斯又与美军交手。离开北非后,他原以为在意大利可以向英美部队复仇,但希望变成了泡影。 像大多数德军将领一样,隆美尔也非常担心英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成功。对地处中欧的德国来说,两线作战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这种地缘上的劣势始终困绕着历代德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们。 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七年战争中(1756—1763)因两线作战差点使普鲁士亡了国,只是因俄国的彼得沙皇关键时刻退出反普同盟才使弗里德里希二世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俾斯麦在统一德国过程中,外交上纵横捭阖,成功地避免了两线乃至多线作战,才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出现在中欧。一战中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是其惨败的重要原因。如今,第三帝国又一次面临着两线作战的难题。隆美尔明白西线关系之重大,现在他肩负重担,可一试身手,当然满心欢喜。 1943年12月18日,隆美尔到了法国,这是他1940年放弃斯普克师指挥权后第一次回到这里。但今非昔比,那时英军仓惶从敦刻尔克撤退,如今面临的是英美和苏联。两三千架轰炸机的空袭已成了家常便饭。数已百万计的盟军士兵正加紧训练,随时都有可能进攻。 隆美尔在巴黎境外枫丹白露区的邦帕都尔夫人优雅的旅馆里下榻,与利比亚的沙漠和战时活动住屋相比,这里显然阔绰多了。但他并不喜欢这种舒适的住宅。 第二天,他驱车前往巴黎,拜会西线德军总司令冯·伦斯德陆军元帅。在1940年法兰西之战时,伦斯德担任A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仅是他手下一位师指挥官。隆美尔长时间没有见到伦斯德了。伦斯德已86岁高龄,是德军中资历最深的军人。人们称他为“老人家”。此人虽效忠第三帝国,然而已是疾病缠身、风烛残年了。他两眼昏花,眼脸松垂,皮肤苍白,头上只有几根稀疏的毛发,每天10点以前很少工作。午餐后,他简要地和隆美尔介绍了西线局势。 末了他用英语说:“在我看来,前景暗淡。”伦斯德曾在几个月前向希特勒汇报了西线德军的状况,语气很悲观。希特勒便认为他不能担当此重任,才任命隆美尔视察西线的防御情况。 这时,希特勒却并没有明确隆美尔与伦斯德之间的分工。隆美尔一行用两个星期首先巡视了丹麦一段海岸。接着视察了法国海岸的一段防线。他对所见所闻很震惊。希特勒一直大肆宣扬的“大西洋壁垒”,根本不是不可逾越的工事,而是戈培尔吹嘘宣传的产物。从1940年起,留守在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师很少在每个师防守的几乎100公里宽的沿岸地段构筑工事。此外,一些师被调往其他战区,一些师被疲惫不堪的师所替代。隆美尔清楚地记得英军在北非两个星期就布设了100万颗地雷,可在法国,德军用3年时间仅埋下170万颗地雷,每月平均才埋4万颗。隆美尔对此大为不满。 隆美尔一开始就认为,敌人最可能进攻的海岸线是从比利时到法国索姆河的地段。此地隔加莱海峡与英国相望,港口优良,海上距离短,自加莱海峡向后延伸便是法国东北部、比利时南部和德西部的重要经济中心。12月20日他驱车来到这里,驻守此处的是第15集团军。集团军司令汉斯撒尔穆斯曾在苏德战场作战,是位冷酷无情的指挥官。他们一同巡视了这一防区。这里有希特勒的秘密武器,远程火箭和弹道导弹,望着这些昂首挺立的大家伙,隆美尔不由得深感吃惊。隆美尔指出,防御部队必须集中到紧靠海岸的地区。后备部队可以随时前调投入反攻。 一旦英军在陆地上获得据点,就不可能将他们赶下海去。他十分熟悉英美部队的战术,对敌人在未来登陆作战战术早已心中有数。 12月27日,隆美尔将他的防御设想概括地告诉了冯·伦斯德元帅。伦斯德同意隆美尔在滩头把敌人赶下海去,但他不同意把装甲师调到海岸的上端。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