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李约瑟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二


  §十三、打开古老知识王国的大门

  1937年,3位中国留学生沈诗章、王应睐、鲁桂珍到剑桥攻读博士学位。姑且不论他们从剑桥带走什么,他们——尤其是最后一位的到来,却改变了李约瑟后半生的道路。

  从1937年始,李约瑟开始用心学习汉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2年被英国政府派到中国执行科学援华任务,从而获得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在中国的4年,随着活生生的中国传统、中国文化进了他的生活,他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是编写一部宏篇巨著,来介绍中国的科学、技术、医药的历史专书!

  1954年,科技史界期盼以久的SCC第1卷《导论》由剑桥大学隆重推出。他在书中写道:“谨以本卷敬献南京药商鲁仕国!”鲁仕国是SCC的“荷尔蒙“和“激励者”鲁桂珍的父亲。以此来表达他对鲁仕国的感谢,感谢他成功地灌输给女儿这样一个信念:中国古代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科技与文明!

  卷首,他引用了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罗伯特·胡克的一段话,表达了他写作的目的和一种对中国悠久文明的热爱。

  “我谨借此机会奉上研究中国文献的一点心得,这只不过是我在仔细阅读了他们一些著作的基础上所作的推测。我所要讲的,说不上是什么完美的发现,但我希望能启示和激励那些更有才华并且具备其他有利条件的人去完成这一伟大的功业。目前我们还只是刚刚走到这个知识领域的边缘,然而一旦对它有了充分的认识,就将会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迄今为止只被人们神话般地加以描述的知识王国,并将使我们能够去和这个王国中古往今来最为最优秀的最伟大的人物进行交谈;同时,这将会使我们发现一个新的“印度宝藏”,并通过新的“贸易”,而把这些珍宝带到我们这里来。”

  李约瑟对中国文明的崇尚、热爱,洋溢在字里行间。不是文化侵略,更非居高临下地指手划脚,李约瑟怀着一腔热情,来挖掘中华古文化的宝藏。

  作者在序言中指出,SCC的主题是要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在不同历史时期,即在古代和中古代,中国人对于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末,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到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

  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现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3个世纪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

  这些问题是SCC所要陆续讨论的。在一一探讨了中国数学、天文学、地学、物理、化学、医学、炼丹术等等的发展过程之后,李约瑟还要用第7卷来讨论“李约瑟难题”即:中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科技的发展曾远远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但近代中国科技为什么停滞不前,又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个讨论将从中国的经济、科学的社会性、知识性背景3个方面来进行。

  李约瑟指出SCC不是为汉学家而写,也不是为一般群众而写,它的对象是一切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只要他们有兴趣,从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观照科学史、科学思想史与技术发展史。特别要对欧亚两洲的发展的对比情况感兴趣。

  这样,在深入了解中国科技与文明发展史,在对比东西方发展情况之后,便会发现欧洲人所持有的科学技术中心论以及由此得出的白种人在人种上优越于其他民族的结论是何等的无稽之谈!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