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普希金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八 | |
|
|
作品取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波兰贵族利用傀儡德米特里一世进占莫斯科为皇的历史事件,中心内容是描写冒名为皇者的格里戈利(楚陀夫修道院的年轻的僧侣)和沙皇鲍里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1589年,伊凡雷帝之子沙皇费陀尔去世,死前没有指定继承人。费陀尔无子,其弟季米特里早年被人杀害。于是费陀尔的妻舅鲍里斯·戈都诺夫登上皇位,继续施行扶植地主的政策,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时,四处流传着季米特里为戈都诺夫谋害的谣言。戈都诺夫坐卧不安,经常梦见季米特里。 莫斯科一个修道院的一个小僧,由于忍受不了修道院的寂寞,想出一个大胆的计谋,他逃离出修道院,冒充季米特里,利用想侵略俄国的波兰王,向俄国进攻。 戈都诺夫得知假季米特里出现后,非常惊惶。假季米特里在波兰王的支持下攻入俄国境内,但在初次交锋时失利。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戈都诺夫虽兵强马壮,但他有失于民,特别是他无法战胜所谓“王子”复国的流言,而假王子季米特里一路势如破竹。1605年,冒名皇者胜利进入莫斯科,人民纷纷前来迎接,戈都诺夫服毒自尽。 作品具有浓厚的民主思想。在戏剧性的冲突中,特别强调了人民的力量和人民对历史进程的决定性作用。 在《鲍里斯·戈都诺夫》中,普希金表现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应具备的历史感。他不像古典主义作家那样注目于皇统,也不像浪漫主义作家那样强调人物之间的性格斗争,而是透过历史事件,透过中央集权与分封贵族的矛盾,得出了“人心向背是改朝换代的决定因素”,“人民是不可忽视的”这种现实主义的论断。 全剧的情节中心虽然在冒名皇者与沙皇鲍里斯之间的争权夺利上,但并未停留在单纯的个人权力的得失上,而突出了人民在他们的斗争中的重要地位。斗争的双方都想得到人民的拥护,都想在人民的公意中为自己寻找支持。作品以此证明人民群众在社会斗争中确实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也证明普希金比当时的十二月党人有着更高的民主主义思想。从表层的戏剧冲突看,主角是假冒皇者和沙皇鲍里斯,但真正的主角却是人民。 在第一场戏里,大贵族伏罗敦斯基的一段说白,以及以后许多情节,都证明分封的贵族已丧失独立地位,丧失旧日固有的封建道德准则。人民完全掌握在鲍里斯手里。诗人借他喜爱的人物普希金公爵的口,指出这并非鲍里斯的统治术的高明,而是因为他豢养了大批密探,无情地镇压敢于抗命的分封贵族。当然,大贵族也从专制的中央集权那里得到了实惠,即可以当宫廷贵族和朝臣大官。鲍里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需要使用非名门贵族的能臣。当巴斯马诺夫受命统帅陆军时,鲍里斯说:“让贵族们为逝去的名门特权而悲哀吧。现在应该轻视名门的不平之鸣,取消这种恶劣的陈规陋习。”尽管分封贵族和中央集权的沙皇的矛盾无可调和,而使分封贵族倒戈转而拥护假季米特里的原因却如普希金公爵这个诗人的祖先所说的: 我们厉害的是什么? 并不是军队,不是的,…… 而是公意——是的, 人民的公意。 诗人在悲剧中广泛地描写了群众的集会,写了各式各样的普通人,有疯僧、乞丐、逃跑的农奴、哥萨克、老妇人、小孩等。写了百姓反鲍里斯的情绪或对谁当沙皇都不关心的漠然态度。尤其是直接写了假季米特里虽在军事上溃败了,却由于人民的拥戴,很快又聚起了力量,整顿了闻风归顺的人,组成向莫斯科进军的队伍。诗人以悲剧的全部形象体系,指出人心向背是改朝换代的力量。 当然,普希金也历史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不成熟。例如他们常常是一群乌合之众,对沙皇抱有幻想,在斗争中经常被人利用,到头来仍然不能改变受奴役的命运。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艺术地表现了人民的觉悟逐渐提高的过程。悲剧是以这样的情节作结的: 公民们,玛丽娅·戈都诺娃和他儿子已经服毒自尽,我们找到了他们的尸体。 (人们一时恐惧,无人吱声)你们为什么默不作声?请高声呼叫:季米特里·伊万诺维奇沙皇万岁!(大家依旧默不作声)假冒皇者要求人们高呼万岁,众百姓却沉默不语。这虽还不能说明人民群众在当时真正认清了统治者的真面目,却也证明诗人对人民是寄予厚望的。 作品的情节是极富于戏剧性的,虽说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但经过悲剧诗人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处理,在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中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取得了无以伦比的戏剧效果。 戈都诺夫为了夺取国家的权力,欺骗了人民,而现在却是一报还一报,另一个骗子要来欺骗他,两个骗子,两句谎言,扭成了剧本的“结”。 而悲剧诗人在解开这个“结”的时候,也就是在两个骗子格杀的时候,把人民不知不觉地推到了前台。 作为剧本的中心人物,戈都诺夫的性格是丰满的,多面的。 戈都诺夫在外面是个凶残的暴君,狡猾的阴谋家,但在家中对儿女态度温和,一点也不像杀人的凶手,而是一位面色略带忧郁的好父亲。 这一点正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①相似,是一个多面性格的统一体,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普希金真实地展露出这个“麦克白”②的内心世界,在假冒皇者出现后,戈都诺夫便惶惶不可终日: 〔①②夏洛克和麦克白都是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前者是著名的吝啬鬼的形象,后者是著名的野心家的形象。〕 啊,我窒息难忍,胸口发胀, 放开我,让我恢复正常! 热血全部涌到了脸上, 然后再回到身上。 为什么十三年来, 被害的儿童经常进入我的梦乡? 对,对,正是如此,我明白了。 可是,这个对头到底是什么模样? 是谁的身影一直徘徊在我的身旁? 而另一个骗子(假冒皇者)也并非心安理得,他也正处在重重矛盾之中,并且,这种矛盾的“结”又因爱情的“情结”的卷入而“结上加结”、“难分难解”了。 普希金借用一块“试金石”让假冒皇者经受种种心理的冲突和考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戏剧性和人物的性格。这块“试金石”就是美丽、高傲而又野心勃勃的玛丽娜小姐。假冒皇者爱上了她,但她却看不上这个“王子”,但为了实现她当皇后的野心,她还是决定追随“王子”。 可这个“假王子”为了爱情,却不想欺骗他所钟情的女子,而想对她袒露真情: 不要折磨我,玛丽娜,我的美人儿, 请不要说,你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地位。 我在你面前感到幸运, 你这种话会把我的心撕碎。 怎么?假如万一……噢,可恶的恐惧心理。 请告诉我, 假如我的出身并不高贵, 假如我并非沙皇伊凡的儿子, 即被世人遗忘多年的那个孩子, 那,你照样爱我,是不是? 但这个美人儿回答道: 你肯定是季米特里, 不会是别人, 我们喜爱的正是你。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