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普希金 >  上一页    下一页
三五


  《青铜骑士》在艺术上是相当成熟的。象征的手法和隐喻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与诗人要表现双重的思想线索的意图配合得天衣无缝,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长诗的思想内涵。长诗的语言也十分精彩和灵活,因人物的不同而自然地变化。歌颂彼得大帝的诗行,用词典雅,格调庄严,铿锵有力;描写叶甫盖尼的部分则朴实而又通俗;二者之间的转换也十分自然。

  写完《青铜骑士》,普希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散文创作上。

  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又在困扰着他,他常常不得不停下笔来,去应付这忙乱的潜伏着各种陷阱的生活。

  时序在流逝,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将会看到,生活中的普希金,正如他的长诗《青铜骑士》中那个叶甫盖尼一样,也始终是被那威严可怕的铁骑追赶着,直到坟墓的边沿……

  第十九章 《上尉的女儿》

  1936年,普希金完成了历史小说《上尉的女儿》,这部被别林斯基称为“散文体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整个创作的“压卷之作”。

  普希金很早就打算写一部以农民起义为主题的小说。由于写作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正面地去描写普加乔夫起义,而只能在有限制的“家庭纪事”的范围内,从一个侧面去展示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去描绘农民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

  尽管如此,普希金在英国作家司各特首创的“家庭纪事”这种形式的框架里,仍然描绘出真实的历史画卷中的一些关键性场面。并且,由于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纠结在一起,农民领袖的性格从多方面得到表现,从而使小说极富于人情味。

  为了写作这部小说,普希金花了很长时间去进行调查研究,他首先研究了与普加乔夫起义有关的档案材料,写出了一部学术著作《普加乔夫史》(后经沙皇尼古拉一世改名为《普加乔夫叛乱史》出版)。然后又参阅了那个时代各方面人物的回忆录,最后还亲自到起义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这样就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说是一个以虚构主人公、贵族格里涅夫老年时回忆往事的形式写成的历史小说。青年格里涅夫在普加乔夫运动高潮时期正在奥伦堡省白山炮台任军职。在赴任途中,他遇上暴风雪,幸亏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搭救了他,把他领到附近的一家客店里。为了酬谢这个农民的救命之恩,格里涅夫把自己的一件兔皮大衣送给了他,农民收下大衣,对格里涅夫说:“我终生不忘您的大恩。”第二天,格里涅夫经由奥伦堡赴白山炮台。这个炮台名义上是一个炮台,其实寒酸得像一个破落的村庄,总共也只有一门大炮。炮台的指挥名义上是米朗诺夫上尉,实际上主事的却是上尉的妻子,“她把公事看成是自己的私事,管理炮台如同管理自己的家务。”上尉有一个女儿,叫玛丽娅,虽不怎么漂亮,但感情丰富,心地善良。格里涅夫爱上了上尉的女儿,决定娶她为妻。

  这时,普加乔夫从监狱中逃出,他招兵买马,自封为沙皇彼得三世,在攻克附近几个要塞后,向白山炮台进攻。米朗诺夫以身殉职,格里涅夫也被捕。格里涅夫被起义农民带到首领跟前审问,他发现这个首领竟是他在暴风雪中遇见的那个农民。首领不忘前言,释放了他。后来,格里涅夫为了救玛丽娅,又一次被农民起义军抓获,普加乔夫又一次释放了他,并帮他救出了玛丽娅。

  从表面上看,小说主要情节是格里涅夫个人的经历和他与白山炮台长官米朗诺夫的女儿玛丽娅的爱情故事。但正是普加乔夫对格里涅夫的爱情和一生起了决定性作用:他三次救格里涅夫于危难之中。普希金通过对他们三次交往的描写,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展现了这位农民领袖的性格特征。越到后来,普加乔夫的形象越来越鲜明、生动和丰厚,实际上也就成了小说的中心人物。

  占据小说的画面中心的是普加乔夫。普希金运用了“递进”描写法一步深入一步地塑造出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

  格里涅夫第一次与普加乔夫相遇是赴奥伦堡省任职途中,当时他在暴风雪中迷路,而普加乔夫正被官兵追捕。普加乔夫以“流浪汉”身份出现,帮助格里涅夫脱险。作家主要是通过格里涅夫的感受来写普加乔夫的。沉着、机智、灵活、热心、质朴是“流浪汉”普加乔夫的主要特点。这次偶然相遇是普加乔夫的“非正式”亮相。虽笔墨不多,但普加乔夫禀赋上的特点却很突出,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他们第二次相遇是格里涅夫作为俘虏与作为声名显赫的起义军领袖的普加乔夫的重逢。普加乔夫认出格里涅夫后立即将其释放,去留自便。

  这一次相见主要还是通过格里涅夫的所见所感来刻画普加乔夫的性格,在深度上要远远超过第一次。普加乔夫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冷酷无情。

  对于反动贵族军官,他毫不留情,“阴郁地蹙蹙眉头,挥挥白手帕”,他就立即被拉上绞刑架。对待部下,普加乔夫十分随和,他虽然自称“皇上”,却从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以至于连格里涅夫都能发现“他们彼此都以同伴对待,对自己的领袖都不特别恭敬。”对待老百姓,普加乔夫更加爱护,这从人民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当他的马车经过村庄时,老百姓便站在街道两旁向他鞠躬,而他也向两旁致意。

  后来,格里涅夫为了救自己的未婚妻返回白山要塞时,第二次被起义农民抓住,这样,他得以与普加乔夫第三次相见。通过这次相见的描绘,普加乔夫的性格得到多方面的展示。在这个被沙皇政府诬蔑为“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的农民领袖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彩。当普加乔夫知道格里涅夫是要去要塞救一个受欺侮的孤女时,两眼便闪出光芒,激动地说:“我手下的人哪个敢欺侮孤女,不管他多狡猾,都逃脱不了我的审判。”同时立即同格里涅夫一道去白山要塞,解救了玛丽娅。后来,当普加乔夫知道玛丽娅就是上尉的女儿时,虽然很生气,但还是成全了格里涅夫的婚事。

  整部小说表现了普加乔夫自由、叛逆的精神,勇敢豪迈的气概——宁做一只喝活血的老鹰活33年,不愿做一只吃死尸的乌鸦活300年。

  除普加乔夫以外,小说还描写许多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或者说小说在描写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的同时,还广泛地描写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虽说作者花费的笔墨不多,但这些普通人的形象也都十分鲜明,他们围绕着普加乔夫这个中心人物,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内涵丰富的画面,生动地展示出俄国历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 页。

  格里涅夫从情节线索上看,似乎也算得上一个主角。但从思想线索上看,仍属配角人物。他虽出身贵族之家,但仍属于普通人的行列。普希金在他身上合乎逻辑和极有分寸地表现了贵族阶级的思想道德原则和人道感情。他把兔皮大衣赠与一个流浪汉,并非是在表现他的贵族式的慷慨,而实在是出于同情之心和感激之情;他对自己的仆人的尊重,并非是一种故作的姿态,而是出自一种真诚的人道感情;他不愿意像另一个贵族军官施瓦布林一样“归顺”普加乔夫,并未考虑他个人与普加乔夫的恩恩怨怨,而是出于他的贵族思想和原则。所以,这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普希金的政治理想。在同样的意义上,普希金在上尉米朗诺夫的身上,也表现了这种理想。他为人朴实,文化教养、生活习性都与普通人差不多。他虽不是贵族出身,但他忠于职守,在炮台失守后,他以身殉职。列夫·托尔斯泰对米朗诺夫上尉这个人物评价很高,称他为“真正的勇士”。

  上尉的女儿玛丽娅也刻画得十分生动,她貌不惊人,但感情真挚。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