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契诃夫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九


  《信徒》的本质是反对进步的文化科学知识,反对无神论和唯物论。苏沃林对《信徒》大加赞扬,他向契诃夫推荐此书,并假装只不过谈“纯艺术”问题。其实契诃夫早就读过这本书,且深谙其反动内容,这就跟苏沃林发生了分歧,与之进行争论。契诃夫认为,长篇小说的“主要缺点”是:“这是反对唯物思潮自命不凡的斗争。”“不准人有唯物主义观点,就等于禁止他寻求真理。在物质之外,既无经验,也无知识,因而也就没有真理可言。”

  契诃夫和苏沃林之间的意见分歧,90年代初尤其剧烈,导致了契诃夫最终和《新时代》断绝了关系。

  契诃夫和苏沃林俩人的友谊,在交往的中前期是很深的,合作是成功的。

  契诃夫的创作,作品的发表和出版,呈现出兴旺景象,家庭经济的紧张局面也获得了缓解。

  2.草原大诗人

  80年代后半期,从侧面看好像契诃夫的处境是满意的,甚至可以说是幸福的。“五斗柜”里悠扬的琴声,悦耳的歌声,欢乐的笑声,热烈的争论声,足以显示他的生活的幸福和欢乐。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显示出最富诗意、情绪乐观、视野开阔的特点。这类作品主要以《幸福》和《草原》为标志。

  《幸福》是表现对人间幸福的渴望和苦闷主题的,全篇小说充满了清醒的忧郁的沉思。

  在人世间存在着幸福,但是幸福埋藏在很深的地底下,就像埋藏在草原深处的宝贝一样,谁也不知道怎样获得它。作品通过老牧人、放羊小伙子和一个骑马的巡查员的对话,反映出农民对幸福的向往和找不到通向幸福道路的苦恼。

  老牧人说:“我这一辈子,已有十多次寻找宝藏,地方没有找错,但你知道一切宝藏都被施了符咒,所以,我的父亲找过,我的哥哥找过,可是连鬼也没有找到,就那样到死也没见到幸福……你们年轻点的人,也许还能看得到,可是我们这些人该是丢掉那些想法的时候了。”

  “唉,你跟胳膊肘靠得最近,但是你啃不着它。财宝有是有,可你没本事找到它。”这句话反映了契诃夫的一个真实思想,即他对人的幸福,对美好的合理的人世生活,对这种生活应该成为人类的共同命运的渴望和信念,焦虑和企盼。

  对幸福的信心,对没有本事找到幸福的苦闷,成了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调。

  然而在这草原之外还有没有幸福生活存在呢?

  “太阳还没有出来,但是所有的古墓和远处的好像云彩般的尖顶的绍尔墓已经看得清楚了。要是你登上这座古墓之顶,可以从那里看到整个平原,是那么平坦,那么无边无际,有如天空一般。还可以看到地主的庄园,德国侨民和摩洛卡尼人的住宅、村落、如果是视力好的加尔梅克人,甚至可以看到城市和铁路列车。只有到那上面才能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草原和古墓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跟埋藏着的财富没有任何关系。”

  小说告诉人们这是一条实际行动的、积极进取的道路,也是最有希望的道路。如果只等待幸福而没有行动,或只耽于幻想,希望出现任何奇迹,那是永远找不到幸福的。

  这篇抒情诗式的散文中有深刻的艺术思想,那气势雄浑的草原的企望,那还未和草原生活融合的急速变化的现代生活,那对农民幻想幸福的同情以及对幻想的模糊不清和不可能达到的冷静的讥笑,是多么富有诗意,多么意味深长。

  在短篇小说《幸福》和随后写的中篇小说《草原》中,草原正体现了现实生活的形象,为幸福而苦闷不堪的祖国的形象。

  《草原》以集中抒情的方式深化了《幸福》的主题,又是对生活的欢乐,大自然的美景,勇士般的祖国雄伟的赞歌。

  在《草原》中,契诃夫用一个艺术家的眼光,用朴实无华的文笔,把一个儿童认识世界、认识大自然的新鲜感和淳朴感表达出来,既是一首散文诗,又是一篇揭示社会秘密的游记。

  这部中篇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叫叶戈鲁什卡的儿童,他的一位商人叔叔,带着他乘一辆破旧的带篷马车穿越草原,去城里上中学,在漫长的旅途中遇到了种种波折,构成了以叶戈尔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

  在穿越草原的过程中,小叶戈尔目睹了大自然绚丽多彩的风光,结识了农民、车夫、商贾,耳闻了各种奇闻轶事,他时时回想起祖父、祖母、母亲,又时时被草原的景色迷醉。

  草原风光变幻无穷:黎明晨雾飘渺,朝霞辉映;白天皓日当空,开朗明媚;夜间夜幕笼罩,幽静神秘;风雨天,狂呼怒嚎,威慑天地。这一切使小叶戈尔觉得新鲜神奇,他感到整个草原充满了迷人的青春活力,有几句诗表达了他的心情:

  在那些日子生活的整个印象,
  对我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神奇,
  敞开胸膛呼吸草原花草的芬芳,
  我感到一切充满了勃勃生机,
  啊,生活是多么宏浑而宽广!

  草原开始使人觉得是生机勃勃的、美丽的、为幸福而冥思苦想的活物,人们似乎看见它的胸腑在呼吸,使人觉得这个有生命的形象,跟思念幸福的祖国的形象浑然一体。

  “在蓝天深处,在月光之下,在夜鸟的飞翔里,在你看见的和听见的一切之中,那辉煌的美丽,青春的气息,旺盛的精力和求生的热望开始透露出来,心灵顺应着美丽的、庄严的祖国的呼唤,一心想随同夜鸟在草原上空翱翔。于是在辉煌的美景中,在充沛的欢乐中,你产生了渴望和苦恼,仿佛草原感到自己的孤独,感到自己的财富和灵感在这世界上白白地荒废了似的,没有人用歌曲来赞颂它,没有人需要它;在欢乐的喧闹声中,人们听见草原悲凉的、绝望的呼唤声:‘诗人、诗人!’”

  青年作家通过《草原》的小主人公叶戈鲁什卡的眼光表达了他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对生活的朴实纯洁诗意的理解,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3.最高荣誉奖

  《草原》完稿以后,契诃夫立即寄给《北方通讯》杂志文学部主任、诗人普列谢耶夫,请他坦率地、不客气地发表意见。五天之后普列谢耶夫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草原》赞不绝口:“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你的中篇小说。一开卷阅读,我就爱不释手了,柯罗连科的看法也和我一样。作品真是妙笔生花,诗意盎然!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多么无与伦比的风景描写,多么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我预言,你极有前途,非常光明的前途。”

  契诃夫对这样的赞誉深为感动,他对《草原》比以往任何一篇作品,有更深的感情。童年时代母亲跟他讲述的横跨草原,穿越森林的旅行,去找外祖父坟墓的情景,暑假里去爷爷居住的顿涅茨草原上游玩的见闻,1886年重返故乡再次游览顿涅茨草原的感受,都为他写作《草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素材。他能在不到一个月之内一挥而就,是他长期积累、思考、酝酿的结果。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