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斯大林时代的谜案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一 | |
|
|
列宁和斯大林所追求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列宁是为革命而工作,科巴则是为自己而工作,对他来说,革命是报复社会的手段(因为他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也是满足他的贪权欲望的途径。 他们使用的手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斯大林使用的手段是玩弄阴谋诡计,进行挑拨离间;他对于站在通往政权之路上的每一个人,不管是外人还是“自己人”,都要进行压制并将其排除。一个潜藏的罪犯混进了职业革命家中间。 斯大林还有一个性格特点。他性子很烈,容易冲动,血气很盛。他早就知道在上层人士中要谨慎小心,因为事情总是由他们决定的。他是一位能够自制的真正英雄,他冷静、持重、行动谨慎。他作为一个不可遏止的剥夺者和强盗,给自己戴上了宫廷礼仪的沉重的精神枷锁。他作为一个技艺高明的伪装者,极其逼真地扮演着一个英明而敬爱的领袖和各族人民之父的角色。在彻头彻尾的伪装者的一伙人中,他是首屈一指的。斯大林作为一个演员,不需要专门的导演,他无论在台前或台后,都感到自己行动自如。 斯大林是一个在政治领域方面天资极差的人,但他却硬是要培养自己具有演说家、党的领袖和导演的品质。然而他的观众却一点也不为他的表演感到激动,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相信在主要舞台上演员们步调一致地所讲的一切以及按照剧情规定来表达“自己的”称赞或指责所讲的一切。 20年代在党的生活中充满了无休无止的争论,但这并没有使总书记有所触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是一些非常爱好争论的人。在20年代初期,辩论的声音响彻于各种各样的会议,包括中央委员会在内。列宁是一位不知疲倦的争论者。在这种环境下,斯大林的那种保持沉默的本领是惊人的。他把几十年来养成的沉默寡言的作风变成了一种锐利的武器,使他能够在屡次的政治战斗中获得胜利。还有就是我们已经指出的斯大林进行统治的本领。他把自己的这种本领提高到了与无伦比的艺术水平。 在托洛茨基看来,斯大林只不过是官僚机器上的一个最大的轮子而已。但是,这个评价是片面的和数量上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列宁逝世后,只有斯大林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大概他在领袖逝世前很久就知道这些了。他本能地嗅到了克里姆林宫中散发出来的政权味。于是斯大林坚决遵循已经提出的任务,以其全部的巨大精力和极高的适应能力来实现这一任务。 斯大林是一个幕后玩弄手腕的天才,是一个既狠毒又狡猾的人。这个在克里姆林宫中巧妙地搞阴谋诡计的人并不是一个“灰色的斑点”(托洛茨基的说法),也不是一个蠢人。他不是一个妄想者。一位历史学家正确地发现,革命通常是那些忠诚的、献身于崇高理想的人进行的,而胜利的果实到后来则为狡猾的人所享有。在俄国,这样一个狡猾的人就是斯大林。他是狡猾人中的最狡猾者。 谁也没有去制上他,而且谁也没有打算认真地去作这个。那些口才卓越的领袖们在各种会议上像夜莺似地唱得娓娓动听。但是两只夜莺在一根树枝上是不能够歌唱的。然而你看,这里有多少只夜莺飞到一起来啦!……它们不知道那个打断‘引门的呖呖啼啭的人,日后要拨光它们的羽毛,然后就逐个地把它们分别塞进鸟笼里,把它们憋死在里面。那个人就是克里姆林宫中的捕鸟者①,他将在毫不留情的暗探局那急促的击鼓声中来作这个。于是任何一个人再也听不到那质朴的呖呖啼啭了…… ①“克里姆林宫中的捕鸟者”自然是指斯大林。——译者注 俄国的优秀儿女们一代又一代地为争取民主而战斗,但是他们却终究未能使人民培养起对民主的兴趣。官僚主义蜕化的过程是作为独裁的结果而开始的。斯大林为这一过程开辟了航道。他在控制住客观情况之后,便狠狠地用马刺刺马快跑,并能第一个到达终点。 斯大林亲自为自己锻造了克里姆林宫的王冠。当帮手们——莫洛托夫辈、卡冈诺维奇辈、古比雪夫辈、加里宁辈、伏罗希洛夫辈、米高扬辈——在尽心竭力地煽风箱和搬送煤块时,当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在进行争论(党是否需要一个领袖?这好不好?)时,这个铁匠①却在一直不停地锻呀,锻呀,不让金属冷却下去。并且他以宽厚的态度让那些才能出众的人把自己窄脑门上面的汗水擦去。 ①“这个铁匠”自然也是指斯大林。——译者注 十月革命后,10年过去了,而俄国还依然明显地落后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再拿战后的经济破坏作借口,已经不合适了。应当建设点什么才是。可是建设什么呢?又如何建设呢?新经济政策使人民摆脱了饥饿,给经济生活带来了活力。按照列宁的想法,新经济政策应当加速重工业和社会主义农业的建立。斯大林并没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因此要制定一个有科学根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纲领,对他来说是一项力不胜任的任务。他看到,那些被叫做“富农”的富裕农民已经迅速地发展起来,变成了农产品的主要供给者。1927年底,粮食严重缺乏,原因是农民不急于出卖余粮,指望到春天粮价提高时再卖出去。“反对派分子们”早在夏天时就建议用强力来没收粮食。但是政治局没有采取这项措施。总书记本人在1927年12月举行的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上表示赞成在农村实行温和的政策。① ①《斯大林全集》中文版第10卷第261页。——译者注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