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释迦牟尼 >  上一页    下一页
四三


  当时小乘戒律一般只食用“三净肉”,即“不见,不闻,不疑。”

  不见者,不眼见为我故而杀的畜牲;不闻者,不听为我故而杀的畜牲;不疑者,是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①这些戒规出现于佛灭度大致百年后,约为公元前三百多年。

  ①见《十诵律》、《四分律》和《五部律》。

  佛教传入中国后,南北朝时期影响最大的经典有《涅槃经》、《楞枷经》等,都主张禁止一切肉食。到了南北朝后期,梁武帝虔诚信佛,在京城建康②广建寺庙,他本人又舍身同泰寺,受一些高僧的影响,自身戒食酒肉,把戒酒肉和善恶果报、生死轮回的教义结合起来,说“酒为放逸之门”,“肉是断大慈种”。自梁武帝提倡素食以来,已历一千五百多年,中国的佛教一直认为,若食酒肉,“即同畜牲豺狼禽兽,亦即具杀一切眷属,饮啖诸亲”的罪过。

  ②即今南京。

  至今,无论出家僧人或在家居士,都以不杀生列为五戒的首要戒规,认为世上一切生物都是有情的众生,断绝有情众生的生命,是一种残忍的行为。佛法以慈悲为根本,戕杀有情生命是违反佛门教义的。

  佛陀接受了频婆婆罗王赠送的这座宏大庄严的精舍,为后来弘扬佛法得到了很多方便。然而,在当时印度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那时,婆罗门教不仅风云一时,而且占绝对统治地位。他们的教徒自称是古印度的征服者,在社会上有绝对的权利,一直雄居崇高的统治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印度第一等级。他们左手捧着《摩奴法典》;右手举起血淋锋利的宝剑,横眉竖目地对众生大喊:“信者来念我的天经;疑者在我的宝剑下断首!”

  在王舍城里有两位学术界的权威人士,一个叫舍利弗,另一个叫目犍连。两个人均是婆罗门的首领,他们门下都有自已的弟子。这两个人天资慧敏,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早年于印度大学问家删阇耶的门下深造。后来,由于他们慧悟超群,才情卓越,便离开了师长,想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实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舍婆誓手托钵盂,在王舍城中沿街乞食募缘。他的穿戴和仪表,令人一看就知道是佛陀门下的弟子。正巧被舍利弗遇见。舍利弗大摇大摆地走上前来,问道:“喂,你是竹林精舍里的出家人吗?”

  “是的,先生。”阿舍婆誓点点头。这样说来,那个山野村夫释迦牟尼就是你的老师喽?”

  “是的。”年轻的出家人沉吟有顷,摇摇头:“不过,他不是山野村夫,佛陀从前是一位尊贵的太子。”

  “那么,他在竹林精舍里整天都对你们讲些什么呢?”

  “先生,对不起。我出家不久,还不能完全领会佛陀的弘化,所以我不能对你随便宣说师父的微妙法理,那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嗨,”大学者舍利弗近前一步,“出家人,你也太固执了。你难道就不能凭着自己浅显的领会,略谈一二吗?”

  阿舍婆誓闭上眼睛,寻思一会儿:“佛陀常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他还常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师父昨天还说‘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阿舍婆誓仅仅简略旁引了佛陀的只言片语。哪料,聪慧不凡的舍利弗一听,惊呆了。只见他扑通地跪倒在地,面朝竹林精舍的方向,揖了又揖,拜了又拜,口中钦佩而虔诚地喃喃有词:“佛陀啊,四海天下的圣人,千年万代的贤者。相比之下,我舍利弗太肤浅,太惭愧了!……”他顿开茅塞,佛陀倏忽间就占据了大学者舍利弗的心灵。

  舍利弗一直认为,人生的一切因和无因,虽然无所作为,但均由自在天①主宰,今天从佛陀弟子口中听到这因缘弘法,了然到一切诸法不是人作,也非天作,乃是因缘而生,也将由因缘而灭。世间万物,均是依此生生灭灭,轮回不止。他受到这一启示后,立时解除了一直凝聚在心中的疑云和忧烦,使他豁然开朗,大放光明。他越想越觉得佛陀慧明伟大,并惭愧自己多年苦修参学,还不及佛陀的几句话!

  ①自在天是婆罗门教信仰的最高神。

  舍利弗自惭弗如,甘居下风,立时放下了傲岸清高的架子,恭敬谦虚地与阿舍婆誓攀谈起来,约定一有机缘,就去拜访佛陀。俩人告辞分手后,舍利弗径直去找自己的老朋友目犍连。一见面,他就将阿舍婆誓在路上说的佛陀之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朋友。目犍连听了,大为震惊。经两个人商议后,决定带领弟子们前去拜见佛陀。

  第二天,竹林精舍一改往日的安详宁静。

  佛陀正坐在讲堂里给弟子们说经扬法,忽见两百多人浩浩荡荡地拥了进来,领头是两个举止潇洒、气宇轩昂的中年人。当即经人传告,一个是舍利弗,另一个是目犍连。佛陀早有耳闻,这俩人博学多闻,才情卓绝,他们的威望为国人所瞩目。同时也清楚,这俩人虽然素负盛名,然而高傲得目空一切。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