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史沫特莱 > | 上一页 下一页 |
四四 | |
|
|
第十三章 “我爱中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意日成了战败国,英国和法国也元气大伤。只有美国是发了战争财的。据统计,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总产值,以1929年为100,1946年,美国为153%,英国为118%,法国为63%,意大利为72%,西德为35%,日本为51%。苏联的国民经济虽然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但在战后的1946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达到466%,与1929年相比,增加四倍以上。在政治上,美苏两大阵营更加壁垒分明。因此,中国倒向哪一边,当然成了美国朝野所共同关心的大事。战后的中国,究竟应该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一个在国民党蒋介石统治下的半殖民地,一个美国的附庸?这是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史沫特莱在新闻出版界的众多老朋友,在这个问题面前也迅速分化成观点截然不同的两派。 这种分化的产生,应该回溯到1944年10月,也就是罗斯福总统把中、印、缅战场统帅约瑟夫·W·史迪威召回美国的时候。 1941年12月8日,日军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紧接着又入侵英、美、荷在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香港、新加坡、菲律宾和东印度群岛,引发了太平洋战争,美、英随即正式对日宣战。1942年1月,史迪威将军奉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派遣来到中国,担任中国和东南亚战区的陆军司令官,兼任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率领国民党军队进入缅甸作战。国民党军队纪律松懈,使战争屡遭失败。史迪威说:“国民党军队的士兵是好的,连排长还可以,营长就差了,师长团长没有一个好人。”而对蒋总司令本人,史迪威的评价是:“我不想和一个卑劣的小人一起打仗!” 相反,在敌后英勇抗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人数并不多,装备也并不精良,却抵御了大量日军的猖狂进攻,在阻止日军南下的战斗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这是史迪威来华指挥作战两年多以来所看到的铁的事实。史迪威向蒋介石提出改造国民党军队的建议,蒋介石不支持;紧急要求蒋介石把他用于封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20万精兵调到西南前线打日本,蒋介石又断然拒绝。史迪威对蒋介石提出调兵的要求,是有他不得不提的理由的,因为自从1942年以来,陈纳德的“飞虎队”一直在桂林一带作战,到了1943年9月,日本人已经威胁着陈纳德在桂林的主要空军基地。蒋介石拒绝增援,史迪威只好下令摧毁基地然后撤退。 1944年7月,在史迪威的要求下,美国派遣了以戴维·D·包瑞德上校为组长的美国观察组到延安,朱德总司令亲切地接待了他们,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派人领着他们到各处参观访问。史迪威听了观察组的汇报,大受鼓舞。和罗斯福总统通电话时,他提出两点要求:美国应该考虑不支持蒋介石而让另一个人来作中国战区总司令;美国必须平等地对待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部队,他才能有效地指挥整个战区作战。史迪威过于明显的倾向性使蒋介石万分恼火。9月28日,他给罗斯福发了一封电报:必须召回史迪威,否则他就要辞去中国战区总司令的职务,连中国政府首脑也不当了。 罗斯福总统为了顾全大局,终于决定召回史迪威,另派大使级政府代表帕特里克·赫尔利到蒋介石那里去。赫尔利在思想上是同情蒋介石政府的,相信他能够较好地与蒋介石合作。罗斯福这样做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那一年正是总统选举年,他不想让共和党人以在支持蒋介石政府的问题上动摇作借口攻击他。他也关注到另一种可能性,蒋政府如果垮台,中国的力量将会由于内战而消耗殆尽,战后会出现权力的真空。他仍然希望一个强大、团结的中国在远东保持战后稳定的局面,他要中国在下一年将要在旧金山成立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里起一个大国的作用。因此,罗斯福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把“倔强的乔”(史迪威的名字约瑟夫的昵称)召回美国。 史迪威离开中国之前,给在延安的朱德总司令写了一封信。他写道:“由于我已被解除在中国战区的职务,我谨向您,共产党武装部队的首脑,为我们今后不能在对日作战中合作表示深深的遗憾。您在对我们共同敌人作战中发展了卓越的部队,我曾期望与您联合作战,但现在此事已成泡影。祝您战斗顺利并取得更大的胜利……” 史迪威回国后,即被撤去战区司令官的职务,但他仍然是一个军人,对自己在中国战区的所见所闻不得不保持沉默,为此他深感抑郁,可以谈心里话的朋友只有在中国时认识的史沫特莱。史迪威到雅都山庄去探望史沫特莱,他们谈了很久,关于中国,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史沫特莱后来写了关于史迪威的文章,但刊物都拒绝发表。史迪威对史沫特莱说,他决定在1946年11月辞职,写一本关于中国形势的书。可是这个时间还没有来到,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在加利福尼亚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了,美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三星上将。 关于史迪威被撤职,美国各界的争论非常热烈,传播媒介在这场争论中也明显地分化了。保守的斯克里普斯·霍华德报系的《芝加哥论坛报》和《纽约镜报》赞扬罗斯福的决定。激进的《纽约时报》、《新共和》和《下午报》则公开谴责这个决定。最有趣的是《时代》杂志的反应,这个刊物在11月13日头篇文章的第一部分引用了该报重庆记者站负责人白修德的来电,是批评蒋介石,支持史迪威的;但同一篇文章的中部语气突然转变,变成赞扬蒋介石,欢迎史迪威被撤职的决定了。《时代》杂志的出版者亨利·卢斯是蒋介石的热心支持者,国际新闻主编惠特克·钱伯斯和亨利·卢斯的观点是一致的。最后,白修德被迫辞职了。 大战结束前夕,在美国,冷战的气氛已经越来越浓,德国一投降,苏联就开始被看作新的敌人,而中国共产党则被认为是苏联的傀儡。于是在美国就有那么一些人鼓吹支持蒋介石政府,使它成为共产主义在亚洲传播的强大阻力。史沫特莱的一些原来支持中国抗日的老朋友,也纷纷站到了支持蒋介石的一边,这使她感到很伤心。她在汉口时的女友、记者弗雷达·厄特利和项美丽都转向了反共立场。项美丽是宋子文的好友,又是宋美龄的传记的作者。在汉口的时候,她是一个行为出格、引人注目的漂亮女人,她的标志是一只宠物猴子,每逢外出,猴子都蹲在她的肩上。据她自己说,这是为了让她不喜欢的男人不敢走近她。她在1944年春出版的一本书《我看中国》中歪曲史沫特莱的观点,说她在传播一种误解,似乎“中国的游击队是中国惟一在打仗的士兵”。弗雷达·厄特利也在她写的书中发表了尖锐的反共言论。 最使史沫特莱感到意外的是J·B·鲍威尔。他在香港时曾陷于日本人手中,受尽酷刑折磨,成了残废,回到纽约后得到史沫特莱无微不至的照料,原来是一位正义感很强的进步新闻工作者,现在也成了攻击中国共产党的急先锋。他在与别人合写的一篇文章中声称国民党“享有各地极广泛的大多数中国人的衷心拥护”,并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全是“根据克里姆林宫的命令行事的”。鲍威尔的背叛,使史沫特莱感到自己是被出卖了。她写信给艾诺·泰勒说: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