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上一页    下一页
五八


  2.

  1935年2月,苏联政府邀请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国宾身份赴苏演出,并成立了一个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柯、梅耶荷德和爱森斯坦①等文艺界著名人士组成的“梅兰芳招待委员会”,热情欢迎梅兰芳一行。

  ①爱森斯坦(1898—1948)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电影蒙太奇理论的奠基人。

  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大城市,举行了为期三周的演出,征服了广大的苏联观众。

  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斯大林,还有文艺界名流高尔基、阿·托尔斯泰、谢苗诺娃,①以及专程来苏联迎候梅兰芳的德国大戏剧家布莱希特,②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梅兰芳的演出。

  ①谢苗诺娃(1908—)苏联芭蕾舞演员。

  ②布莱希特(1898—1956)德国著名戏剧家。

  此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虽然疾病缠身,但依然坚持着,几乎场场必看。

  他也热情邀请这位中国艺术家去观看由他执导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演出,并诚恳地征求客人的意见。

  看完梅兰芳的演出,艺术家们多次举行座谈,交流经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

  “梅博士的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可供我们探索研究。……中国戏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丹钦柯则认为,中国剧合乎舞台经济原则。

  梅耶荷德最为激动,他说:

  “俄国戏剧受西欧的影响,走上了自然主义,如同照相,失去了生气。

  梅先生的《打鱼杀家》,没有任何布景,父女俩划着双桨,表现了江上风光,让观众在想象中感受到江上生活充满诗意。这种手法十分高明,我非常钦佩!”

  这位易于动情的导演又滔滔不绝地说:

  “梅博士的面部表情,特别是善于用眼神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令人叹服!梅先生的手势可真叫绝,使我们这些语言不通的外国人,也能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我们需要用心学习的。看了梅先生的手势,我觉得我们一些演员的手应当砍掉!”

  梅耶荷德的激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几十年来苦苦探索,如今一下子遇到了艺术知音。

  布莱希特也非常兴奋。他说,他多年朦胧追求而尚未达到的,在梅兰芳却已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了。

  会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邀请梅兰芳到自己家中做客,进行交谈,交流经验。并在客厅里拍下一张十分珍贵的合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贯主张现实主义的表演艺术,重视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同时也善于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

  他对梅兰芳说:

  “要成为一个好演员或好导演,必须刻苦钻研理论和技术,二者不可偏废。一个演员必须通过演出,不断接受观众的考验,才能丰富自己,否则就成为无根的枯树了。”

  大师这一番话,极大地启发和鼓舞了刚刚进入人生成熟季节正要展翅腾飞的梅兰芳。

  访苏演出,促成了梅兰芳艺术的一次飞跃。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三位大师,被国际戏剧界合称之为“世界三大演剧体系”。三大演剧体系创始人的聚会,成了世界近代戏剧史上的一件盛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梅兰芳属于不同的艺术流派,前者强调贴近现实生活,刻意求真,而后者则不拘于形似,极力追求神似,在讲究形神兼备的同时,侧重神韵。

  可以用中国著名戏剧导演黄佐临的话来概括三大演剧体系的不同之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信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布莱希特要推翻这堵墙,而对梅兰芳来说,这堵墙根本就不存在,无需推翻。”

  也就是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张演员在舞台上是“生活”;而梅兰芳则是在继承中国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戏曲既讲入戏,又讲程式,既讲体验,又讲表演,这种特征,可以使演员超脱时空的限制。

  尽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兰芳的艺术观点各有不同,但两人彼此都十分尊重对方,相互虚心吸取不同流派的精华。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