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塞万提斯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七


  §十四、最后一部“骑士小说”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写于17世纪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穷乡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改名堂·吉诃德,找了个农民桑丘潘沙作侍从(答应胜利之后封侍从作某海岛总督)。出门游侠,妄想创建骑士的丰功伟绩,一路上闹出了许多笑话,吃了不少苦头,最后狼狈回家死去。作者这部小说的最初动机,是模仿骑士文学以讽刺流行一时的内容荒诞的骑士传奇,但作者在描写堂·吉诃德出外游侠的过程中,刻画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主义思想。尤其是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两个人物,已成为西方古典文学中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给予它很高评价,在他们的著作中经常引用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在论战中嘲笑和揶揄他们的对手。

  以上是译注《堂·吉诃德》时的内容说明。首先把小说定位于现实主义长篇范畴,然后简介作品梗概,之后突出地指出了作品的反封建人文主义进步意义。

  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塑造的两个典型,受到了马、恩、列等革命导师的很高评价。这是引进并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时大家都要遵守的格式。也就为中国观众阅读该书去掉了疑虑,尽可以放心去阅读了。否则,就会有许多不便似的。诚然,这也是时代留下的烙印。

  有一点是应该说明的,便是作为阅读方法,我愿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尽可以有各种各样,从各种不同角度尝试各种方法去阅读理解这部小说,我想塞万提斯老先生也不会因为大家喜欢读他的作品而不高兴,我还记得他称他的读者总是用“亲爱的”三字。事实上,一部好的作品,作为一个文本,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把阐释的权利以及钥匙还给了读者。读者完全可以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引用一句时下时髦的话便是:审美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重在于参与,而不在于用上帝的手指尖摸到了一个固定不动的、永恒唯一的点——美的本质。这样就会索然无味。就会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美的本质始终是个动态的过程,是招引人类奋发向上的一面旗帜,是自由和光明的象征。而你曾经“摸到的”

  也充其量只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而已。这其实也不要紧,这也是平常人用平常心去体会美的一种权利,只要你不再固执地认为已经终结了美的本质。这种阅读过程像是一个阐释的循环,需不断去开发出新解来,那才是一种伟大作品应有的品格。过去人们喜欢说有1000个人就会有1000个汉穆莱特。每个人心中的林妹妹都各不相同。那么,有一个观众就会有一个《堂·吉诃德》似乎也合情合理。

  为了上述理由或称借口,我计划边走边聊,漫步观景式地和大家一道来阅读一次《堂·吉诃德》。如果有何不妥也请原谅,我只是一个平常人,用平常的心诚心诚意展示一下我的浅陋想法。您也就完全可以姑妄听之,不必介意于我的偏执,尽可以大胆怀疑,如果您有您自己的独到见解,那我将由衷高兴。我会说,我的诡计实现了。

  小说《堂·吉诃德》正如作者在前言里说明的,目的是为讽刺当时社会上风行一时的骑士小说,据说这类小说往往脱离现实,荒唐可笑。作者采用强烈的夸张手法来模仿和嘲笑骑士小说。注意:这儿的模仿当属滑稽模仿,区别于普通模仿,该手法产生的效果则是隐喻反讽的审美效果。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正面地去塑造典型,那就是在审美的反拨中,进行审丑,所产生的典型就变成了夸张变型后的滑稽作品。为此,英国早期读者把主人公堂·吉诃德看成可笑的疯子,艾狄生把《堂·吉诃德》和勃特勒的《胡迪布拉斯》并称为夸张滑稽作品,谭波尔甚至责备塞万提斯的讽刺用力过猛,不仅消灭了西班牙的骑士小说,连西班牙崇尚武侠的精神都消灭了。散文家斯蒂尔、小说家笛福、诗人拜伦等对此都有同样的指责。

  不管怎么说,塞万提斯“用力过猛”的讽刺手法,足以使骑士小说乃至骑士游侠风气烟消云散,这就使《堂·吉诃德》成了最后一部骑士小说。这总该是一个事实。就作品影响之大来说,《堂·吉诃德》无需谦虚。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