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圣雄甘地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三 | |
|
|
鉴于宗教战争和内战的幽灵随时威胁吞没整个印度半岛,分治事实上已成为唯一的解决办法。不幸的是,虽然副王竭尽全力,但在被肢解的两个省内,分治必然引起一场现代史上规模空前的大悲剧。 为了满足穆罕默德·阿里·真纳的要求,印度的天府之国旁遮普和孟加拉必需一分为二。旁遮普和孟加拉两省之间相距一干五百公里,这样,未来的巴基斯坦必然荒谬地被分裂为两个部分。如果乘船从西巴基斯坦到东巴基斯坦,全部航程需二十六天,比从西巴基斯坦到马赛的距离还远。只有飞机可以中途不着陆地将两部分连结起来,但是刚刚诞生的国家有能力购买如此现代化的飞机吗?如果这两个地区的民族和文化相同,那么地理上隔离带来的弊端也可得到弥补。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居住在旁遮普省和孟加拉省的穆斯林迥然不同,正如瑞典人和西班牙人不同一样。他们仅仅信奉共同的宗教而已。 孟加拉人渊源于亚洲人种,身材矮小,性情活跃,皮肤黝黑。与此相反,在旁遮普人身上,三十个世纪来一直流着雅利安征服者的血液,他们的白皙皮肤和面部轮廓,与土耳其斯坦人、俄国广阔草原上的居民、古波斯人、沙特阿拉伯沙漠里的游牧人、甚至古希腊诸岛上的居民别无二致。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民族,无论在历史、语言和文化上毫无进行交流的共同之点。如果强行把他们拼凑在巴基斯坦内,这只能是违背一切逻辑原则的荒诞不经的结合。 旁遮普是印度皇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该省从西北部边端的印度河之滨,一直延伸至首都新德里的门户,面积相当于法国的一半。全省境内河流纵横,溪水潺潺,肥沃平原上一派丰收景象。在干旱缺水的印度半岛上,它是上帝恩赐的生机勃勃的绿洲。旁遮普一语,意即“五河之土”。由于五条河流流淌不息,全省境内沃土遍野。五大河流中,印度河列于首位,为世界最大河流之一,印度次大陆也由此得名。几个世纪来,印度河谷历来是异族入侵印度的必经之路。五千年的纷繁动荡历史,造就了旁遮普的个性和气质。在它那一望无垠的平原上,亚洲各国征服者骑着烈马,纵横飞奔,铿锵有力的马蹄声在空中回荡。它那广阔的大地,孕育了印度教圣书的绝世赞歌——《薄伽梵歌》,歌词叙述黑天神⑾和战神阿周那⑿之间富有神秘色彩的对话。大流士⒀和居鲁士⒁指挥下的波斯军队,亚历山大大帝率领的马其顿人,曾经相继在它的平原上安营扎寨。孔雀王朝⒂、斯基泰人⒃、琐罗亚斯德教徒占领过它,尔后被匈奴人和伊斯兰教的哈里发⒄们的洪水般入侵扫得无影无踪。伊斯兰教的哈里发们,以他们信奉的一神教论取代印度教的多神教论。随后经过莫卧儿王朝三个世纪的统治,旁遮普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各种流芳百世的穆斯林建筑物遍布全省各地。 ⑾印度教崇拜的大神之一,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据说幼年时手持横笛,一再把凶暴国王派来的妖魔杀死;他又善于助人,保护牛群,杀死国王,救出被囚禁的父母。黑天的英雄业绩受到大神湿婆的尊敬,承认他是宇宙大神。在《薄伽梵歌》中,他被称为“最高的宇宙精神”。黑天的形象在印度的民间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中经常出现。 ⑿梵文ArJuna,印度教崇拜的神之一。在《摩诃婆罗多》中,黑天是他的御者和谋士。 ⒀大流士(?——前四八六年),大流士波斯帝国的统一者,公元前五二二年至公元前四八六年任波斯帝国国王。 ⒁居鲁士(约公元前六〇〇——公元前五二九年),即“居鲁士大帝”。古波斯帝国国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创立者。 ⒂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公元前三二一年,旃陀罗笈多率军赶走马其顿侵略者,推翻难陀王朝所建。“孔雀”据说从其母名。 ⒃又译西徐亚人,今中亚、东欧一古族名。公元前曾在黑海北岸建立古国。 ⒄先知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伊斯兰教国家的领袖。 锡克人蓄着翘然而起的胡须,留着长长的头发,头上结着五彩缤纷的包头布。他们征服了旁遮普,嗣后归顺于最后占领者英国人的统治。 旁遮普省是个微妙而情况复杂的实体,如果分裂该省,必然在当地居民中引起难以弥补的精神创伤。旁遮普省拥有—千六百万穆斯林,一千五百万印度教徒,五百万锡克教徒;他们杂居共处,分布在全省一万七千九百三十二个城镇和乡村。虽然宗教信仰把他们分成不同教派,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和传统,同时为旁遮普人的固有个性而引以自豪。他们在经济上相互依赖,关系密切。旁遮普省物产丰富,实属人间一大奇迹,其富庶性质本身排除任何分治设想,英国人修建的庞大灌溉系统,使它发展成为印度的粮仓。一条条水渠犹如人体的动脉,从东到西横贯全境,使人们得以向沙漠夺取耕地,同时改善了千百万旁遮普人的生存条件。公路和铁路运输网遍及各地,与灌溉系统争相比美,将旁遮普省的物产源源不断地运往印度其他地区。因而,不管采用任何方式划分边界,必然将旁遮普人赖以生存的血管切断。与此同时,任何分治不可避免地把自豪尚武的锡克教派一分为二,二百多万锡克人昔日用汗水向沙漠夺取的沃土,以及他们的部分最神圣的寺庙将会并入穆斯林国家。 事实上,无论如何划分分治边界走向,数百万人将陷入真正恶梦般的悲惨境地。只有进行一场人类史上绝无仅有、规模空前的居民交换,将印度教徒往东部迁移,而把穆斯林迁往西部,才能缩小分治带来的巨大损失。从印度河流域到德里郊区,在近一千公里的广大地区,每个城镇、乡树,每块麦田或棉花地,均无一例外地受到伊斯梅勋爵受命起草的分治方案的威胁。 在印度半岛的另一端,分裂孟加拉省孕育着另一种形式的悲剧。该省人口超过英国和爱尔兰人口的总和。全省有三千五百万印度教徒和二千万穆斯林,分布在从喜马拉雅山丛林到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之间的辽阔地区。在孟加拉省,虽然两大教派之间的区别泾渭分明,但作为一个实体,它的特性比旁遮普省尤为明显。无论是穆斯林或者印度教徒,孟加拉人属于同一种族,操着共同的语言,拥有共同的文化。他们席地而坐的方式奇特别致,讲话时每句话的末尾语调逐渐增强。每年四月十五日,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一起庆祝新年佳节。诗人罗宾特罗纳斯·泰戈尔,思想家奥罗宾多⒅,哲学家维韦卡南达⒆等人,均受到两大教派的颂扬。 ⒅奥罗宾多(一八七二——一九五〇年),印度唯心主义哲学家、诗人。“整体吠檀多”理论体系的创立者,宣传宇宙是由两个世界,即“现象世界”和“超越世界”所组成。 ⒆维韦卡南达(一八六三——一九〇二年),印度哲学家、社会活动家、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思想家。他主张社会改良,通过吠檀多派学说的宣扬而在个人和民族中“建立特性”。 无论是穆斯林或印度教徒,绝大多数孟加拉人的身世可上溯到公元前的天地玄黄时代,当时佛教文明尚未在恒河三角洲地区繁荣发展起来。公元一世纪,印度教征服者抵达孟加拉后,强迫当地居民弃绝原来的宗教信仰,皈依印度教。时隔不久,东孟加拉的居民怀着欣慰的心情迎接穆罕默德的骑士们,他们兴高采烈地摆脱印度教徒的压迫,激情满怀地信奉伊斯兰教。自那时起,孟加拉又分为两大宗教部落,穆斯林居住在东半部分,印度教徒生活在西半部分。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