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圣雄甘地 >  上一页    下一页
五三


  勿庸置疑,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分治危及一百二十万印度教徒、穆斯林、锡克人和英国人组成的、由英国创建的光荣组织——印度军队。鉴于分治初期这支武装力量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蒙巴顿恳求真纳同意一年内不解散军队,将它置于对两国政府同时负责的英国最高司令的统帅之下。但是巴基斯坦之父态度坚决,拒不同意,因为军队是国家主权必不可少的象征。真纳要求,他的部队必须在八月十五日之前驻扎在巴基斯坦境内。按照三分之一归巴基斯坦、三分之二属于印度的比例原则,印度军队同样也一分为二。随着军队的划分,一部崇高、光荣的历史宣告结束。

  * * *

  七月初,一张普通油印表格分发给每一位官兵,印度军队自此开始走向毁灭。表格要求填表人明确表示,他们究竟希望在巴基斯坦军队还是在印度军队中服役。锡克族和印度教徒士兵无须作出任何抉择,因为真纳拒不同意他们加入巴基斯坦部队,因而他们无一例外地决定留在印度军队中服役。

  与此相反,对于家庭在分治之后仍然居住在印度的穆斯林官兵来说,这张表格使他们进退两难。他们应当离乡背井,告别祖先,远离家人,前去要求他们为其效忠的一个国家的军队中服役,因为唯一的理由在于他们是穆斯林?或者他们应当继续留在与他们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国家里生活,心甘情愿地忍受对自己的教派日益增长的敌对情绪,从而断送自己的戎马生涯?

  伊那特·哈比布拉中校,正是面临这种异常痛苦抉择的一位印度穆斯林。这位来自阿莱曼地区的老兵,请假返回勒克瑙看望家人,他的父亲任该城的大学副校长,母亲是巴基斯坦的狂热支持者。回到家乡后,他走上街头漫步,满怀深情参观曾任奥德王国封建贵族祖先们的住宅,凭吊一八五七年大规模士兵哗变时留下的遗迹。他暗自思忖:“我的祖先们为这里的一砖一瓦献出了生命。无论是在英国的学校里,或者在利比亚沙漠里目睹德国人隆隆爆炸的炮弹,我时刻在缅怀印度。这里是我的故乡,我属于这片土地。我决定留在这里。”

  对于在副王禁卫军中服役的年轻穆斯林军官耶康布·汗少校来说,他所采取的抉择意义重大,影响终生。为深思熟虑,他返回故里兰普尔邦,其父在那里任纳瓦布伯父的首相。在距伯父的金璧辉煌宫殿不远的地方,他心情激动地看到父亲的豪华官邸。这座庭院曾给他留下不少美好的回忆:上百位宾客出席的盛大筵席上使用闪闪发光的镀金餐具、欢腾的除夕之夜、热闹的狩猎活动、由身骑二三十只巨象组成的猎人队伍浩浩荡荡地向丛林进发、十几支乐队伴奏的舞会持续到翌日凌晨、庭院前停放有数不清的罗尔斯·罗伊斯牌轿车,以及源源不断的香槟酒。他不会忘记,他们在饰有五彩缤纷的坐垫和丝织珍贵地毯的帐篷里举行野餐,尽情享受各种各样的珍馔佳肴。现在,他走进宫殿的大厅里回顾昔日的奢华生活,怀着思念心情再次看到饰有维多利亚和乔治五世的巨幅画像的宴会大厅,以及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游泳池。在这里,他度过了无数个心欢意畅的日子。他暗自思忖,所有这一切已属于过去,在宣布独立后即将诞生的社会主义印度,它注定要消失殆尽。作为穆斯林王公家族的继承人,印度究竟能够为他安排什么样的职务?

  耶康布·汗感到,他别无他途,唯有移居巴基斯坦才有出路。他想把他的打算告诉母亲。

  “您已年迈力衰,进入晚年。”他抱怨说道:“而我年纪尚轻。我想,分治以后,穆斯林呆在印度不会有什么前途。”

  老妇人半信半疑,面带愠色注视着儿子。

  “我不懂得你究竟想说什么。”她迷惑不解地说道:“我们在这里生活已有三百来年。当时我们来到印度平原时,我们身无分文,一贫如洗。我们亲眼看到洗劫德里的情景。为保卫这块土地,你的祖先们曾和英国人打过仗。你的曾祖父在哗变时惨遭枪杀。我们斗争过、反抗过、自卫过。眼下我们总算有个自由的家园。我们的坟墓在这里。”老人用乌尔都语说道。

  “我年岁大啦。我是快入土的人。我不太懂得政治,但我有一个作母亲的心愿,而母亲的心愿是自私的。我担心你会离开我们。”老人最后说道。

  “不是这样。”儿子争辩道。如果他驻扎在卡拉奇兵营而不是新德里兵营,那么事情倒也简单。

  翌日清早,年轻人踏着盛夏晨光离开家庭。母亲身穿白色纱丽——这是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丧服的颜色——雪白的身影在镶有玫瑰色砂岩建筑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晰。她手拿一本古兰经高举过头,吩咐儿子从书下穿过,然后把圣书递给他,让他亲吻古兰经的封面。他们一起诵读数段经文,以示告别祝福。最后老人轻轻地向儿子身上吹了一口气,以确保她的祈祷将永远件随着他。

  前往火车站时,耶康布·汗打开帕卡德牌巨型轿车的门再次转过身来向妈妈挥手告别。老人直挺挺地站在那里,满面忧伤,不断点头向儿子惜别。头包缠巾的佣人从窗户探出身来,频频向耶康布·汗招手道别。其中一间房子曾是他小时候居住的卧室,房间至今仍然保存有他的板球拍、影集、马球比赛时赢得的奖杯、以及儿童时代的其他玩物。“不用着急。”耶康布·汗在内心说道。一俟在巴基所坦安顿好后,他一定会回来取这些东西。

  但是耶康布·汗打错了主意。他再也不能回到父母双亲的宅院,永远不会再看到他的母亲。数月之后,他率领一连巴基斯坦军队开过克什米尔地区的白雪皑皑的山头,攻打印度军队中昔日战友们占领的阵地。印度军队拼命阻击他的部队向前推进,其中一支部队名叫伽尔瓦勒营。该营的指挥官也是一位穆斯林,于一九四七年七月作出与耶康布·汗截然相反的抉择,毅然决定留在他出生的国家。此人祖籍也是兰普尔,名叫尤尼斯·汗。他是耶康布·汗的兄弟。

  * * *

  分治过程中,盘根错节、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落到一位有声望的律师身上,分治使他暂时中断了在伦敦事务所内受理的案件。西里尔·拉德克利夫爵士学识渊博,超群脱俗,然而对印度事务几乎一无所知。这位性格文静、身体肥胖的英国人,从未受理过任何关于印度的案件,甚至从未到过这个国家。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英国大法官于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七日下午召见了他。

  大法官对客人解释说,印度分治方案中,至今尚有一个重大问题悬而未决,即旁遮普和孟加拉两省的边界走向划分问题。真纳和尼赫鲁清楚,他们自己难以就此问题达成协议,因而决定把边界划分一事交由一个边界委员会负责,同时希望一位英国著名律师主持该委员会的工作。这位律师必须对印度情况一窍不通,否则,一方拒不予以承认,因为他不具备不偏不倚、裁决公正的条件。大法官强调指出,西里尔·拉德克利夫蜚声法学界,同时对印度事务一无所知,因而是位理想的候选人。

  拉德克利夫闻此大吃一惊,颓然瘫坐在沙发上。分治旁遮普和孟加拉省是他一生中承担的最后一项任务。如果说他对印度情况一无所知,相反,丰富的法学经验告诉他,这是一项非同小可的艰巨任务。但是,正象同代的其他英国人一样,他所受的教育使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拉德克利夫认为,既然印度两大政敌在他们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一致同意指定他担任使命,作为英国人,他应当责无旁贷地表示赞同。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