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托尔斯泰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三 | |
|
|
学生们学习成绩很好。有的学校,孩子们入学第一天就学会了读写字母,两星期以后就能慢慢地读童话。有的农民甚至请学过土地测量课的学生去帮助测量土地。 为了推广办学的经验,宣传办学的心得体会,听取批评,展开讨论,托尔斯泰决定创办以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命名的杂志。 1861年6月,托尔斯泰就得到批准杂志出版的通知,8月各报刊上就出现了新杂志出版的广告,说新杂志将于10月1日开始出版。 1862年1月,这份杂志的第一期稿件通过了书报检查机关的审查。2月正式出版。 办学取得了成功,这使托尔斯泰受到了鼓舞,他想创办一个国民教育协会,进一步在俄国推广教育事业。当然他的这个计划不会被批准。 据当时的学生莫罗佐夫回忆,托尔斯泰那时还跟学生们谈过自己的理想,说他想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在村边建一座农舍,取一个农家姑娘,从事农业生产。学生们热烈地讨论了敬爱的老师的这个计划,甚至建议娶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哪个姑娘。 托尔斯泰想放弃地主生活去务农的理想后来在《安娜·卡列尼娜》里有所反映。列文结婚前“常常欣赏这种生活(指农民生活——引者),常常羡慕过这种生活的人”。 学校存在到1863年秋天。从1862年结婚后,托尔斯泰就失去了原先那种办学热情。这可能跟他的夫人反对有关系(参阅第17章 )。在托尔斯泰创办的学校里工作的那些大学生失去了托尔斯泰的领导和鼓励,便不能坚持生活在艰苦的农村环境继续从事教学工作,也就纷纷离去了。1908年,比留科夫为托尔斯泰写传记时,托尔斯泰希望把对这些大学生的回忆写进去。他说这些大学生是些纯洁的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 第十三章 第二次出国 1860年4月10日,托尔斯泰在给德鲁日宁的信里说:“春光明媚,似乎应该万事如意,可是就在这时一种可怕的悲痛降临到我们头上了。 您知道,我一个哥哥死于肺病,今年尼古拉大哥又显露出完全相同的症状,而且以可怕的速度加剧着。” 尼古拉这时已在德国的索登养病。谢尔盖也在国外。 1860年6月24日,托尔斯泰的妹妹玛丽亚带着孩子离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去莫斯科,7月1日到彼得堡,第二天就从彼得堡乘船前往波兰的什切青。在什切青没有停留就到了柏林。在柏林呆到7月5日(公历17日)。他的妹妹玛丽亚在柏林逗留了四天,便接受医生建议,到普鲁士的索登疗养去了。 托尔斯泰在柏林参观了一些博物馆,在柏林大学听了一次历史课、一次生理学课,在柏林手工业者俱乐部听了一次科学内容的演讲。讲演之后,举行了“问题箱”开箱式,由专家回答投入箱里的问题纸条。这种文化教育形式,托尔斯泰以前没见过,颇感兴趣。托尔斯泰访问了这个俱乐部两次,把手工业者联合会的章程和问题箱里的一张纸条带回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在柏林的最后一天,托尔斯泰参观了一座单人监狱。这种监狱是仿效美国的范例建立的,当时欧洲刚刚出现。7月26日,托尔斯泰离开柏林去莱比锡。在莱比锡逗留一天,便听从医生建议去基青根疗养。从7月27日到8月26日,他在基青根逗留。在这期间,他参观学校,接触了一些教育家,并研读了劳默尔的《教育学史》。他还买了许多教育学著作,并通过代理商到美国去订购了书。 这时尼古拉的病并不见好。8月12日,他到基青根来看过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显然8月末接到大哥的来信,知道医生建议他到法国南部的基厄尔治疗。托尔斯泰决定陪同哥哥前去。9月6日,托尔斯泰和哥哥妹妹一起到了基厄尔。在基厄尔,托尔斯泰又开始写《哥萨克》。 基厄尔的温暖的海滨气候也未能挽救尼古拉垂危的生命。尼古拉于9月20日(公历10月2日)逝世。托尔斯泰感到十分悲痛,自不待言。 在当地安葬了哥哥之后,托尔斯泰由基厄尔市内搬到海边——他妹妹住在那里。 托尔斯泰下榻的别墅里,住着一家俄国人,姓普拉克辛,家长是个团长,是从明斯克来的。他家有个孩子,叫谢廖扎,当时九岁,常跟托尔斯泰一起玩。谢廖扎·普拉克辛1903年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回忆了跟托尔斯泰在一起的日子。据他说,托尔斯泰早晨早早起来坐在桌前写作。常拿出许多时间来跟孩子们玩。当时有四个孩子:除谢廖扎外,托尔斯泰妹妹的三个孩子也来了。托尔斯泰常跟他们一起玩,如自己平躺到地板上,让孩子们也都这么躺下,然后不用两手支撑站起来;在门框上拴上绳子翻跟头,叫孩子们翻,自己也翻;领着孩子们做长途散步,散步时给孩子们讲故事,看到谢廖扎身体单薄,还常背他;教给孩子们画图画,写作文。 托尔斯泰常离开基厄尔到马赛去,目的是考察当地的学校。据谢·普拉克辛说,那里共有八所工人学校,托尔斯泰全考察过。孤儿院“让四岁的孩子像士兵一样按哨音在大长桌子旁边做动作,在口令的指挥下举和把手放下,用哆哆嗦嗦的奇怪声音唱赞美上帝和恩人的歌”,给托尔斯泰的印象很不好。 考察完了学校,托尔斯泰常在马赛大街上转游。他看到博物馆、群众图书馆、剧院、书店、咖啡馆、出版社,心想:“这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它在跟强制性的学校竞争,使那种学校的教学内容显得几乎一文不值。”他在10月25日的日记里写道:“学校不在学校里,而在杂志和咖啡馆里。” 看到托尔斯泰这么愉快活跃,谁也想不到他心里这时经历着一个消沉时期。哥哥的死震撼了托尔斯泰,他想到了死。死这个想法以前也困扰过托尔斯泰,使他产生了“为什么?”这个问题,他当时没有找到答案。那还是1858年8月21日,他读完斯坦克维奇①的书信集后,在写给奇切林的信里提出来的:“为什么呢?为了什么目的呢?这么一个可亲的绝好的人痛苦,高兴,徒然希望……除了忧伤、恐惧以外,对这个‘为什么?’的问题无法回答。对我的心灵里的最好的东西,现在也响着‘为什么?’这个问题。” ①斯坦克维奇,尼古拉·费拉基米洛维奇(1813—1840)俄国思想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