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托尔斯泰 >  上一页    下一页
三六


  1874年1月15日,他在莫斯科普及教育委员会发表演说,为自己的教学法进行辩护。他建议在莫斯科选择两所学校,一所按“单音法”教学,一所按托尔斯泰的“拼音法”教学,进行试验。他的学生莫罗佐夫参加了这次试验,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两种教学法的主张者仍然各执己见。

  老天不负苦心人。托尔斯泰把《识字课本》作了删节,改名为《新识字课本》连同四册《阅读园地》一起再版,终于取得成功,发行数百万份,畅销全俄国,在托尔斯泰生前就印行了30多版。数十万俄国儿童用《新识字课本》学习读写。深受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读到这里,读者也许要问:托尔斯泰为什么这么重视民众的教育工作呢?

  1874年12月,他在给堂姑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的信里有段话说得很好,读者从中不难得到答案。他说:“我不讲大道理,但是每当我走进学校,看到闪着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天真烂漫、身上穿着破衣服、满身泥污、瘦骨嶙峋的孩子们时,心中便兴起一阵惊慌和恐怖的感情,就像看到行将淹没的人一样。啊,天哪!得设法把他们救出来,有的先救,有的后救。而且被淹没的正是儿童身上常常引人注目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要使民众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挽救那些行将淹没的普希金们、奥斯特罗格拉德斯基①们、菲拉列特②们和罗蒙诺索夫们。这样的人材每所学校都多得很。”

  ①奥斯特罗格拉德斯基(约1801—1862)俄国数学家。

  ②菲拉列特(当僧侣前姓名:罗曼诺夫,费奥多尔·尼基季奇)(约1554/1555—1633)俄国政治活动家、总主教(1619年起)。

  第二十章 创作《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夫人1870年2月24日在她的生活札记里写道:“昨晚他(指托尔斯泰——引者)对我说,他脑子里出现了一个上流社会失足的妇女形象。他说,他的任务是把这个妇女描写得可怜而无辜;还说,这个形象一出现在他眼前,以前出现的所有人物和男人典型统统各得其所,集结在这个女人周围。”第二天,托尔斯泰就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第一张草稿。可是并没有接着往下写。可能构思还不成熟,而且这时他还在考虑写另一部作品。

  这另一部作品是关于彼得大帝时代的。写完《战争与和平》之后他马上就考虑写这么一部作品。他之所以要写这么一部作品,第一,是因为彼得大帝时代同他所处的时代有相似之处。他认为两个时代都是俄国历史转折时期。显然,他想通过描写彼得大帝时代来阐明废除农奴制后俄国所发生的变化。第二,他想通过这部作品反驳1860年代流行的历史观点:俄国接受欧洲文明完全是靠沙皇的努力,俄国人民在这方面未起任何作用。托尔斯泰在写《战争与和平》的时候已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事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他坚决反对这种观点。

  开始时,他想把这部作品写成戏剧,不久就改变主意,决定写成小说。托尔斯泰夫人1870年2月15日的日记是关于此事的最初记载。她在这篇日记里说:“我看到他在读乌斯特里亚洛夫的彼得大帝史。彼得大帝和缅希科夫的形象使他很感兴趣。关于缅希科夫①,他说这是一个纯粹俄罗斯的刚毅性格,百姓出身的人,只能是这个样子。关于彼得大帝,他说他是整个时代的工具,他自己也感到痛苦,可是被命运指定要率领俄国去跟欧洲打交道。”

  ①亚·丹·缅希科夫(1673—1729)俄国国务和军事活动家、大元帅。宫廷饲马员之子,幼年曾当过勒福尔(瑞士人,1695年起任俄国海军上将)的仆人和彼得大帝的勤务兵(1686年起)。

  后来这部未来小说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了。他承认彼得大帝完成了“一件伟大必要的事业”,开辟了通往欧洲文明的道路。但彼得大帝丝毫没有把欧洲文明机械移植到俄国土壤的想法。用托尔斯泰的话来说,他明白“不需要拿文明来,只需要把文明的工具拿来发展本国的文明”。

  托尔斯泰认为,俄国人民就是这么做的。俄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任何其他历史观都会受到他的驳斥。著名历史学家索洛维约夫在其多卷集史学著作里把一切坏事都归咎于人民,所有好事都归功于政府。托尔斯泰读了这部著作后,非常愤慨。托尔斯泰在日记里写道,假如俄国人民只会抢夺,不会创造任何东西的话,那么,“人们挥霍的东西是谁创造的?是谁生产了粮食养活全国人民?是谁制造绸缎、呢绒、衣服、织锦供皇上和显贵炫耀?是谁捕捉玄狐和紫貂供朝廷送给外国使臣,是谁炼出金和铁来,是谁养育出马、牛、羊来,是谁建造了房屋、宫殿、教堂,是谁运来货物?是谁教育并养大了这个民族?

  是谁保存了宗教圣物和民间诗歌,是谁使赫梅尔尼茨基①归顺了俄罗斯,而没有归顺土耳其和波兰?人民生活着,在人民生活的排泄物理必然会有一些挥霍者、掠夺者、奢侈者、装腔作势者。而这是统治者——这些不幸者应当从全人类中消失。”

  ①赫梅尔尼茨基·波格丹(约1595—1657)乌克兰国务活动家统帅、乌克兰的盖特曼。在他的领导下,乌克兰并入俄罗斯。

  归根到底,关于彼得大帝的小说在托尔斯泰的意识里其实就是一部关于作为历史推动力、创造力的人民的小说。

  整个1870年,托尔斯泰都在努力研究彼得大帝的时代,动笔几次,可是只写了些零散的草稿,并没有接着写下去。1871年,他忙着编《识字课本》,没有动笔写这部小说。1872年以及1873年初,他又下功夫要写这部小说。他在给各种人的信件里常常谈到它。有什么原因使他觉得这部小说写不出来。例如1872年12月17日,他在给斯特拉霍夫的信里说:“迄今为止仍未动笔。关于彼得及其时代的书搜集了一大堆,在阅读,做笔记,竭力想写,可是写不出来。然而这对艺术家来说是个多好的时代啊。不管往哪儿瞧,到处是问题、谜,只有诗能提供答案。俄罗斯生活的症结就在这里。我甚至觉得我的准备工作不会有什么结果。我斟酌太久,过于焦虑。假如一无所成的话,我不会伤心。”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