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列夫·托尔斯泰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〇 | |
|
|
奥列宁以一个士官生的身份来到高加索,希望用自己的劳动过一种虽艰难但正直的新生活。在一个叫格列本的哥萨克村庄,当地人质朴热情的性格和高加索美丽的大自然感染了他。他觉得一个人的生活也应像大自然一样纯洁、美丽,象这些“自然之子”哥萨克人一样纯朴。于是,在奥列宁的心灵中开始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净化过程。他和普通的哥萨克人交上了朋友,和70多岁的老人叶罗什卡经常在一起聊天、喝酒、打猎。他爱上了漂亮的哥萨克姑娘玛丽安娜,向她求婚,想在哥萨克落户。为了表现自己的慷慨无私,他把自己的马送给了情敌路卡希卡。但是,奥列宁这个贵族青年在道德上并没有真正得到净化,他并没有在思想感情上同普通的哥萨克融为一体,他不理解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哥萨克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道德标准,剥削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很快就在他心中萌发起来。 他感到只爱自己,只想和玛丽安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正当玛丽安娜为不幸死亡的哥萨克人悲痛欲绝的时候,他却要求她一起谈情说爱。因此,他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失败。玛丽安娜拒绝了他的爱情,而和未婚夫路卡希卡结了婚。最后奥列宁只好怏怏地离开了高加索,重新回到莫斯科那个充满无聊和虚伪的世界中去。 在这部作品里,看得出作家是希望通过剥削阶级中的人们的自我完善和良心省悟来解决社会阶级矛盾,小说的结局又恰恰证明了这种想法的不切实际和必然破灭。小说除了真实、细腻地反映了青年主人公精神经历外,作家还用较多的篇幅描绘了高加索地区富有诗意的大自然风光和哥萨克人独特的生活方式,使整个艺术画面情趣盎然。 作品主人公奥列宁的经历与作家是那样的惊人相似,竟使许多人认为托尔斯泰笔下的这个形象就是作家自己。这大都是事实,但是,奥列宁仍然是艺术形象,作家在这一形象中与其说是表现自己,不如说是反映了他在生活中遇见过的人们的性格、特点,概括了这些性格特点。无疑,作家也把许多亲身的经历熔入了作品之中。 作家在作品的描写中反对俄罗斯用暴力镇压高加索山民,他认为“幸福不在于杀人”,“求幸福的唯一方法是爱。爱万人万物,在四面八方张一个爱的罗网,接受所有的人进来”。这是作家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对备受压迫的高加索人民表示同情,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企图用人类之爱来消灭战争,那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哥萨克》发表于1863年,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屠格涅夫说:“这真是一部异常出色、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力量的作品。”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非常喜欢这篇小说,他认为“高加索的史诗《哥萨克》它宛如连绵不断的群山的峰巅,它是托尔斯泰所写的最出色的抒情作品,是他青春的颂歌。光彩夺目的天空中衬托出的雪山,以其自豪的美浸透于全书。这部作品是不可企及的,因为托尔斯泰的才华在书中首次焕发出光彩。” 1862年,托尔斯泰经过反复修改,完成了另一部著名作品——《波里库什卡》。 托尔斯泰早在农奴制时期就开始写这部小说,而脱稿则在农奴制度废除以后。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普斯科夫的地主基尔萨诺夫的女儿向作家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小说的素材是作者取自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村农民的日常生活,作品主人公的名字和姓氏都是托尔斯泰的农奴的名字和姓氏。 作品写农奴制时期一个名叫波里克依的农奴,因为经常偷窃东西被人轻视。他的女地主怜悯他,想帮助他改正缺点,故意要他去向菜商收回一笔借款,借此来考验他。他从菜商那里拿到1500卢布的支票和一封信,把它放在帽子里带回来,可是途中丢失了。 他怕地主逼打,就上吊自杀了。恰巧这个时候他的儿子也落水淹死了,他的老婆悲痛万分,变成了疯子。 作品表现了农奴制下不可能为农民造福的思想,女地主的“仁慈”却导致了波里克依的自杀。在这部作品里作家第一次提出金钱万恶的问题。 这篇作品发表在1863年的《俄国导报》上,同年,被译成德文。 屠格涅夫在给费特的信中说:“我已经读过了托尔斯泰的《波里库什卡》,这巨大的天才力量使我为之惊异这里有真正惊人的篇页一股寒流竟然侵入我的脊骨巨匠!巨匠!”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