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泰戈尔 >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章 泰戈尔家族

  在古代印度,随着奴隶制度的出现,印度特有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也逐渐形成。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其中,婆罗门是以祭司为职业的僧侣集团,是宗教和知识的垄断者;刹帝利是帝王将相,是权力和财富的主宰者;城市平民被归属于吠舍这一种姓;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首陀罗,他们是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过着最悲惨的生活。

  种姓制度严禁不同等级的人交往与通婚,因此,在这个人人被打上种族烙印的东方文明古国,仅诞生这一偶然因素就可以决定人们一生的地位、职权与生存境遇。于是,每一个家庭,尤其是那些高等种姓都要竭力去维护自己家族的尊严与权威。

  泰戈尔出生于怎样一个家族背景呢?查考他的家世是件极为不易的事。据考证,泰戈尔一家虽都是婆罗门,但正统的婆罗门却因为他们被称为“皮雷利”而对他们加以排斥。关于“皮雷利”这个词的确切含义说法不一,但据说是在很久以前这一家族违背了教规,接触了异教徒(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因此正统的婆罗门蔑视他们,就像蔑视低种姓的人们一样。

  社会的排斥使他们到处流浪。在17世纪的最后的10年里,一个名叫般伽纳·古夏利的年轻人,离开了他在东孟加拉库尔纳区的家,来到恒河之畔,在距离英国人驻地不远的戈温德普尔村定居。那时候,戈温德普尔(现为加尔各答的一个区)还只是个小小的渔村,村里的人都属于低种姓。居民们见到一家婆罗门竟屈尊来这儿定居,心中的喜悦便油然而生。于是人们便尊敬地称古夏利为“塔克尔”。①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塔克尔”这一尊称变成了这家人的姓。

  〔①“塔客尔”系对孟加拉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意即“圣”或“先生”、“神”、“主人”。〕

  当年的古夏利家最早和英国商人打交道,并获得了专门负责供应外国船只食品的美差,从此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由于经常和外国商人特别是同英国商人打交道,外国商人便自然而然地以为“塔克尔”是这家人的姓氏。这以后,古夏利家族姓又经历了另一次变异:由于英国人不能掌握印度生僻词的正确发音,所以他们又把“塔克尔”读为“泰戈尔”。

  年深日久,“泰戈尔”——这“塔克尔”的英文变异就成为这家人的姓氏了。

  就像家族姓氏的变迁和英国人密不可分一样,这家人的命运一开始也同在印度的英国势力结合在一起了。随着英国的政治势力和商业贸易在印度国土上的迅猛扩张,这个在昔日不起眼的小渔村也日趋繁荣,最终发展成著名的城市加尔各答,成为印度的新商业中心。泰戈尔家族也分享了这座城市的好运气,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日益兴旺起来,依靠兴隆的商业活动和庞大的庄园作为后盾,一跃而起成为当时印度的名门望族。到了诗人的祖父德瓦尔伽纳·泰戈尔这一代,这个家族达到富裕昌盛的顶点。

  德瓦尔伽纳诞生于1794年,他精明能干,家资丰厚,生活豪华,同时又乐善好施,为公益事业投入大量的钱财,因此被人们称作商业界的

  “王子”。在当年的印度社会中,他是位出类拔萃的企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改革家,享有崇高的荣誉。德瓦尔伽纳不仅拥有许多大庄园,而且所经营的商业遍布于各个行业,如硝石、蓝靛、糖、茶、煤等等。此外,他还有一支船队定期往来于英国和印度的海岸之间。他还开设了第一家以印度资金进行周转的现代银行——“联合银行”,组建了“泰戈尔公司”,妥善管理这些企业。在公益事业上,他总是慷慨大方地捐款资助加尔各答的众多的社会团体和社会运动,为创办加尔各答国立大学、加尔各答国立图书馆、加尔各答第一所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当人们走过加尔各答国立图书馆的台阶前,最先看到的就是德瓦尔伽纳的塑橡。他对文化教育事业兴趣颇大,与印度的大学和医学院都有交往,并常常参加皇家亚洲学会的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

  德瓦尔伽纳思想进步,对于政治、宗教和科学等领域中的进步改革运动的支持,他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罗摩·摩罕·罗易①及当时其他进步人士从事的改革运动,无一不从他那儿得到坚定有力的支持。当年,海上旅行被认为是对社会的一种叛逆并要遭到惩罚,而他却在1842年和1844年两次漂洋过海到英国旅行,并访问了英国女王和贵族,会见了许多著名学者、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第二次旅行未能返回故土,1846年他在伦敦与世长辞,享年51岁。

  德瓦尔伽纳共有三个儿子,长子代温德拉纳特便是我们这部传记的主人公的父亲。代温德拉纳特生于1817年,他的童年是在颇为豪华的生活环境中度过的,而这种奢华的生活在他青年时期则达到了顶峰。代温德拉纳特在慈祥的祖母、善良的母亲和富有的父亲的三重宠爱下长大。

  然而这三方面的爱却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祖母生活十分简朴,她只吃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吃多少日子,就斋戒多少日子。平日里她总是不断地为家神编织花环,唱赞神曲。而代温德拉纳特的母亲在苦行和纯朴方面比祖母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甚至远离她的丈夫,不愿意同他接触,视他为“粗野之人”,她甚至觉得和丈夫一起用餐都是一种堕落。

  来自祖母和母亲与来自父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爱抚,在代温德拉纳特朦胧的意识中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不仅使他过早地变为一个沉思、持重和性格内向的人,而且还迫使他那颗年轻而又充满疑惑的心,常常去思考自我克制是不是宗教的真正奥秘,去思考自己是选择自我克制还是追求快乐和享受。

  在代温德拉纳特20岁那年,他无比敬爱的祖母病逝了。在陪伴祖母度过最后日子的时期,代温德拉纳特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感到自己对荣华富贵已经产生一种强烈的漠视。祖母去世后,他回到家中,把财产分给朋友和熟人,放弃家务的管理,开始研究印度宗教经典和西方哲学著作。他在后来写作的《自传》中描写了他当时的精神饥饿:我的内心无限悲哀,我的周围一片黑暗。现世诱惑业已消失,神的实感尚未来到。地上的幸福和天上的幸福,同时离我而去。人生如此荒凉,世界犹如墓地。

  1839年,也就是他22岁那年,代温德拉纳特正式创立了一个印度新教团体——“知梵协会”,致力于宗教改革活动。他的协会以印度古代哲学经典《奥义书》为宗旨,目的是敬奉无形的独一无二的梵天,①这个既旧又新的信仰,向当时以偶像崇拜为中心的正统印度教教义与仪式提出了挑战。在正统教派看来,他的思想与基督教同样荒谬,甚至还更坏一些。1843年,他将自己的协会和宗教改革家罗摩·摩罕·罗易的梵会合并,称作“梵社”。②后来,梵社内部发生分裂,分为“元始梵社”和“印度梵社”,代温德拉纳特系前者的领袖。

  〔①梵天,印度教、婆罗门教的创造大神,与湿婆、毗湿奴并列为两教崇拜的三大神。〕

  〔②梵社,印度教社团之一。1828年由罗摩·摩罕·罗易创建,奉梵天为惟一真神。主张改革印度教,反对偶像崇拜、清规戒律和敌视异教徒,反对殉葬、重婚和多妻制,主张男女平等,崇奉《奥义书》。罗摩·摩罕·罗易死后,代温德拉纳特任该社首领。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