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泰戈尔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〇


  在这个名叫“莫兰花园”的风景宜人的地方,罗宾写下了他第一部完整的长篇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王后市场》,尽管小说的创作形式并无多少值得赞赏之处,但其中许多情节和人物,成了他日后剧本创作的雏形。

  与此同时,罗宾也在河畔写了一些散文,后来当他与兄嫂一起返回加尔各答苏达街的另一处房子时,他仍然继续着这一创作,直到有一天他有了一些彻悟:

  “早晨我偶然站在凉台上往那边看,太阳正从这些树上的密叶上升起。在我不停地凝望中,忽然间似乎有一层帘子从我眼上落下去了,我发现这个世界沐浴在奇妙的光辉中,美和欢乐的浪潮,在周围涌溢着。

  这光辉立刻穿透积压在我心上的重重叠叠的愁闷和萧索,以宇宙的光明注满了我的心。”

  持续了4天的这种感受令罗宾笔底奔涌出一首名为《瀑布的觉醒》的诗作,诗中表达了他感到生命醒来以后的无比欣悦。诗篇的结尾是这样的:

  谁知道为什么今天我的心灵觉醒了,
  我似乎听见遥远的大海的歌声,
  啊,我的四周啊,怎样的一所暗牢!
  不断地,不断地撞击呀!
  啊!今天鸟雀欢唱,
  阳光照进洞窟来了!

  在历经长时期思想与感情倍受压抑的痛苦阶段之后,罗宾第一次获得了深刻的精神体验。随后他又写了几首诗,集成一册《晨歌》于1883年出版。其中《永恒的生命》与《永恒的死亡》两篇阐明了他所获得的新的思想——发展就是生活,生活不断运动和更新,死亡也是为了帮助生命获得重现与再生。这部诗集标志着年轻诗人开始走向成熟。

  自从《晨歌集》问世以后,诗歌、散文、剧本和歌曲新作在罗宾笔下如瀑布般倾泻而出。而且,他还在五哥的支持下发起了一次筹建孟加拉文学学院的活动,但这件事在中途便不幸夭折了。

  1883年4月8日,罗宾又随同家人移居位于印度西南海岸的加勒瓦尔港,他的二哥被派驻在这里担任法官。

  在这弥漫着檀香和豆蔻香气的地方,终日面对椰树和大海,生活在自己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泰戈尔胸中的诗情也涨潮了。他在这里完成了一部重要的诗剧——《大自然的报复》,并在第二年付梓。

  《大自然的报复》一剧的主人公是一个隐居于山洞中的苦修多年的修道士,他原以为自己已经摒绝了一切世俗杂念,但当他遇到一名父母双亡、孤立无援的孤女时,怜悯与爱恋却涌上心头,他惊慌失措地跑开了。然而爱又使他最终放弃了修道士的苦行,重返尘世,并四处寻找这可怜的孤女。可是他得到了的却是姑娘去世的消息。修道士那时才明白,原来死亡可以使人“在低微中见到伟大,在形象的有限中见到了无限,灵魂在爱中找到了永恒的解脱”。这一观点是泰戈尔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重视人的本性与情感的反响。

  罗宾自己亦很重视这部作品,他说:

  “《大自然的报复》可以看作是我以后的全部文学作品的序曲;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我所有作品都详述的主题——在有限之内获得无限的喜悦。”

  这年秋天,泰戈尔全家人返回了加尔各答,未来的艺术家仍在不停地磨砺自己:凭窗凝望着工人住宅区里的日常生活和那里玩耍的孩子们,他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充满动人诗情的作品最后结集为《画与歌》。

  泰戈尔自己觉得,这部《画与歌》是《晨歌》与两年后的另一本诗集《刚与柔》之间的过渡。因为以前的他,提笔创作之际总是主要受自己主观情感的驱使,而如今外面世界的生活走进了他的创作视野。在吟咏诗歌的同时,泰戈尔还不懈地继续写作散文,以表达自己对文学和哲学的思索,并对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议论和抨击,这些文章后来集为《评论》。

  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尽情挥洒诗才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父亲和家里的人们就为泰戈尔找到了新娘。

  第八章 死之痛楚与生之欢乐

  1883年,22岁的泰戈尔听从家人之命成婚了,他的婚姻是按照传统的印度社会习俗而缔结的。新娘由家中的两位嫂嫂帮助选定,她的父亲在泰戈尔家的不动产管理公司供职,女孩的门第比泰戈尔家低。当时的印度依然流行着童婚的风俗,这个幼小的新娘那时才11岁,并无漂亮的容貌,亦只读过一年的孟加拉课程,不识多少字。热情浪漫、年轻英俊的诗人最后接受了这样的一门亲事,不仅表明了他归根结蒂是个孝顺的孩子,也证实了他能够安于平凡的生活。婚后,罗宾把妻子原来旧式的名字改为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默勒纳利妮。

  大约在罗宾结婚一年之后,他的父亲让他担当了自己早年创立的宗教改革组织——“梵社”的秘书,以锻炼他的工作才能。罗宾在梵社推行了一种在那时可谓非常大的改革:他请来非婆罗门的传道士在为婆罗门所独霸的讲坛上讲道。这一勇敢无畏的举动,正是他内心深处坚决反对在人与人之间人为地制造隔阂这种观念的表现,而且这也预示了他在将来面临的社会及政治问题上必会选择人道和正义的道路。

  一生从未对宗教产生多少兴趣和研究热望的罗宾,默默地遵从着父亲的嘱托,以严肃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并写出了许多文章来宣传父亲的宗教信仰。

  然而世间的事总是难于预料,1884年4月,成婚不久的罗宾一生中亲密的朋友,宛如慈母般的嫂子伽登帕莉不知为何悄然自尽了,年仅25岁。这是罗宾第一次感受到了死神的可怕力量,也是他第一次深刻体味到丧失亲人的巨大悲痛。这不幸的事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

  若干年前,当母亲辞世之际,罗宾还十分年幼,并未懂得生离死别的无比悲哀。而且也正是在那时,伽登帕莉,他的三嫂,给了他母亲般的关心与爱。从那时起,以后的16年岁月里,年龄只是稍长些的三嫂成了他的庇护人,她鼓励罗宾写作,是罗宾知心的朋友,也是罗宾心中最圣洁、最珍重的女性。嫂嫂的骤然谢世令罗宾五内俱焚,而没过几个星期,在罗宾童年时期曾照管他学习的三哥海明德拉纳特又被死神带走了。再度丧失亲人的无法言传的悲哀令他心痛欲绝。即便是多年以后,罗宾仍然这样充满伤感地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还没有想过,在生活的悲观的完整行列中会出现裂缝。因此我看不见未来的东西,我所接受的目前的生活就是我的一切的一切。当死神突然走来,一瞬间在它似乎绝佳的构造中露出了一个豁口时,我完全不知所措了。周围的一切:树木、流水、日月星辰,依然像先前那样真实;但那个确确实实存在的人,那个在各方面都与我的生活与身心有联系,对我来说更为真实的人,转眼之间却像一个梦一样消逝了。当我环顾四周的时候,我觉得这一切是多么难以理解、自相矛盾啊!我到底怎么才能使这种存在与消失相协调呢?

  “当然时间不停地过去,这个豁口对我显露的可怖的黑暗却继续日夜吸引着我。我不时回来站在那里向它凝视,想知道在那离去的地方还留下了什么。我们不能使自己相信空虚:不存在的东西是不真实的;而虚假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想在看不见什么东西的地方去寻找什么的努力是不会停止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