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泰戈尔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五 | |
|
|
1896年,罗宾发表了他的第二部有韵诗剧《玛丽妮》,这个剧的结构更为严谨,情节也更富戏剧性。美丽的玛丽妮公主,出生在信仰印度教的国家,然而这位圣洁的公主却信仰佛陀思想,认为真理与爱情是宗教的身体和灵魂,并且还要将这信仰传遍全国。对印度教疯狂信仰的克曼客企图强迫国王放逐玛丽妮,先是鼓噪群众,之后竟然勾结外国军队,妄想用鲜血维护信仰,只是由于他的一个朋友突然醒悟,将这一阴谋报告给了国王,充满血腥气味的混战才没有发生。 泰戈尔虽然出身于婆罗门家庭,他的父亲又是一个伟大的印度教改革家,但是他对印度教的感情却是不那么虔信的,只局限于对梵语文学遗产和对《奥义书》中深刻哲理的赞许。他不满婆罗门主义一味宣扬自己的权威,更不满种族制度人为地将生来平等的人们分作不同等级的几类人,允许上层对下层的不公平的野蛮待遇的存在。实际上,在他的心目中,一直对佛陀十分崇敬,因为泰戈尔觉得佛陀宣扬了婆罗门及正统 印度教中所没有的普遍同情与平等的人类之爱。因此,可以说,《玛丽妮》这部戏剧也正是戏剧性地表达了他思想感情上对佛陀的倾向。作为拥有一颗热爱祖国人民及全人类的诗人之心的罗宾,后来还曾经在有关佛陀身世传说以及佛陀思想的基础上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诗歌和戏剧。 在这一时期,泰戈尔除了进行短篇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之外,在帕德玛河上巡视父亲的庄园之际,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这些散文囊括众多的主题,包括政治、教育、社会、宗教、语言学和科学等领域,它们充分地证明了罗宾是一个天才的思想家,真正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物。 而除开论证性的散文创作之外,一部独特的、人格化的《五元素日记》成了他写作至此最具风格与特色的散文集。在这部散文集中,罗宾把组成宇宙的五元素——风、地、水、火、空,加以人格化,让它们以戏剧人物的形式出现,其中水和火象征女性,她们感情丰富,渴望知识与情感;而另外的三个——风、地、空是男子。三者相比:地,反应迟钝,是愤怒的机会主义者;空,观点模糊;风是个奢谈梦想的理想主义者。这五个人物互相讨论,争辩生活和文学之中的许多问题,而作者扮作仲裁者与调解员,不仅介绍他们各自的观点,还加以认真的阐述。全书的笔调极为风趣,幽默与争论,知识与笑话相互交织,彼此相映成趣,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佳作,深受孟加拉人的喜爱。 此外,1899年还出版了泰戈尔的一部格言集《碎片》,他采用的是传统的诗体格式、警句和寓言形式,这些充满机敏与睿智的格言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孟加拉人民现代语言中一个富有极强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总之,在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罗宾正走上他早期创作的巅峰,他长于写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而且对语言、韵律运用自如,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而且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也开始逐渐贴近普通人民的生活。作为诗人,泰戈尔一生中的许多重要思想,譬如对自然、生命、艺术和宗教的深入思索也从这阶段起开始走向成熟,显示出泰戈尔自己的思想特色。 第十二章 “和平之乡” 印度近现代文学与当时印度人民反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斗争是密不可分的。印度是亚洲众多国家中最早遭受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入侵的一个。溯本穷源,早在16世纪初,欧洲列强,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就先后侵入印度。自此,曾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文明之一——恒河流域文明的东方古国,开始沦落于受人白眼、被异邦颐指气使的悲惨境地。而在这些侵入国中,最猖狂的尤属英国。1757年,英国人就凭武力和强权,取得了对印度的绝对统治,并在这片国土上蚕食鲸吞,巧取豪夺。这样,到1849年终于将掠夺的阴影盖满了整个印度全境,印度彻底地变成了它在东方的殖民地。 英国残酷地压榨着这个当时尚处于落后的封建时代的国家,视印度为本国工业的廉价原材料供应地和倾销市场。例如将上好的印度羊毛和棉花运回英国供应毛纺织业,又将成品运回,垄断印度市场,从中赚取印度的钱财。自从1900年英国在印度设置了东印度公司之后,对印度人民的经济压榨愈演愈烈,而英国女王亦堂而皇之地成了印度人的女王。 印度丧失了自由自主的国家主权,成了英属殖民地。印度国土上随处可见的是金发碧眼的英国政府派驻的官员、英国传教士和商人,他们让印度人抬着轿子,摆出一副高贵的派头。 广大的受奴役的印度人民,终于喷发出了满腔郁结的怒火。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血性、有骨气的人民不断地掀起反英的斗争,给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者以迎头打击。 19世纪的下半叶,印度自己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队伍终于诞生了,从此,民族解放运动步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进程。印度的民族意识觉醒了,沉睡的民族巨人在自己国土上崛起。英国当局为此终日神经紧张,惟恐巨人早早就会成长壮大而后痛击自己,于是便显露出侵略者的凶残面目。 为扼杀印度国土上的民族主义情绪,1899年2月,英政府逮捕了伟大学者、爱国者,民族运动“激进派”的领导人提拉克,①并且在接下来的2月18日,通过了镇压民族运动的《治安维持法案》。 〔①巴尔·更伽塔尔·提拉克(1856—1920),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衷心热爱祖国的诗人泰戈尔,面对此情此景,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斗争的洪流。当时,孟加拉人民被英国的野蛮行径激起了万丈怒火,在加尔各答,群众自发进行集会,愤怒声讨侵略者。《治安维持法案》通过的前一天,即2月17日,泰戈尔满怀爱国热情,在加尔各答的一个群众集会上,登台发表演说,宣读了著名的文章《无声的抗议》,发出了反对英国镇压政策的有力声音。会后,他还热心参与到援救提拉克的募捐活动中去。随后,加尔各答鼠疫流行,泰戈尔又积极支持修女建立的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救济的组织。诗人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证明了他不愧为群众爱国运动的有力支持者和参加者。 1898年,泰戈尔结束了对庄园家乡的管理和漫游,携全家来到了父亲在什拉依德赫的家。这时的罗宾已经37岁,是五个孩子——三女两子的父亲。身为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随笔作家,他在印度已颇有声望。 暂时告别了帕德玛河上的漫游岁月,泰戈尔开始担当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虽然他为孩子们请来了一位英国家庭教师,但他自己却是孩子们最主要的老师。因为在童年时曾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机械教育的苦处,所以他便努力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途径。他还著文对教育的基本原理、最终目的与教育方式等做了有意义的挖掘。但最终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写一些文章来研讨教育,而是亲身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泰戈尔自己的学校生活无丝毫幸福可言,当他面临着子女的教育问题,面对当时一般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制度的弊病时,他思想中一些新颖的教育方法渐渐成型了。诗人渴望将这些新思维亲身付诸于实践中去。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