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泰戈尔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七 | |
|
|
自玫瑰之乡返国后的泰戈尔,再度面临着一个痛苦的打击:他十分疼爱的惟一的外孙因患严重的肺炎而去世了。泰戈尔非常喜欢这个懂事而又有才华的孩子,他的死使得泰戈尔再一次经受了悲哀的折磨和伤感的考验。 这一年,诗人出版了他的又一部诗集《终了》。他在经历了来自各方面的痛苦之后,想以此来象征他的创作生涯的终结。《终了》集中的作品风格各异,喜怒忧悲,五味俱全。 1932年诗人又开始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的创作,他以自己神奇瑰丽、变化无穷的诗才开创了有节奏的散文诗的天地。这一年他写了第一部令人倾倒的散文诗集《再者》,①此后直至生命的最后,他还写有三部散文诗集。 〔①又译《附言集》。〕 《再者》是一部让人惊叹的全新的作品。泰戈尔放弃了格律诗的传统写法,以勇敢无畏的开创精神和无穷的革新力量使散文走入了诗歌的领域,将诗的表现力大大扩展。在《再者》中,诗人发掘出孟加拉语言的优美韵律,抒写了许多描绘日常事物与情景的美好诗篇,其中名篇有《一个普通的少女》《山茶花》《男孩子》等。 青年时代的泰戈尔曾住在家族的庄园中,他沿帕德玛河巡视时的感受依旧深留在记忆里,《再者》的开篇诗《古巴伊河》(中译本为《莲花河》)则记载了他对帕德玛河威严高傲姿态的回顾: 我的心悠悠然地随着在远空下的莲花河①一同曲折流走。在她的对岸上伸展着沙滩,与世无关地,在它庄严的荒芜中目空一切。 〔①即帕德玛河。〕 在这边丛生着竹子,芒果树,老榕;倾颓的茅舍;巨干的莲叶桐;池坡上的芥园;沟径边的甘蔗田;依恋着静寂时光的蓝靛园的断垣,一行行的木麻黄日夜地在废园中低语。 …… 她总是冷冷淡淡地。她没有承认而只是容忍了她的两旁的房地;她的威仪中反映着山岳庄严的沉默与海洋广阔的寂寥。 而如今当诗人已临暮年时,他更钟爱和平之乡附近的那宛如淳厚的山达尔族少女的小河: 我有小古巴伊河做我的芳邻。她没有世家的门第。她的质朴的名字是和无数年代的山达尔村妇的喧嚣杂谈混在一起的。 她的谈吐是小家的谈吐,不是学者的语言。她的律调和土地和水是同宗的,她的流水对于大地的黄绿的财富毫不怀妒。 她在光明和阴影中穿掠的体态是苗条翩婉的,她拍着手轻轻跳跃。 在雨天她的手脚就变野了,像村姑们喝醉了美果酒一样,但即使在她放纵的时候,她也从不冲破或是淹没了她的近岸;只在她嬉笑奔走的时候以她裙子戏弄的舞旋扫着岸边。 在中秋她的水变清了,她的水流变瘦了,显露出水底沙粒的苍白的闪光。她的贫乏,并没有使她羞愧,因为她的财富不是自大,她的贫困也并不小气。 在不安的心情中,她们带着自己的美德,就像一个女孩子有时珠围翠绕的舞蹈着,有时静坐着眼含倦意,唇含慵笑。 《再者》中还收有一些富于哲理的诗作,并有艾略特①《香客》这首诗的孟加拉译文。 〔①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有诗歌《荒原》、《四个四重奏》等,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此时,英国当局通过印度立法协会颁布“宗教团体决议”草案,规定了宗教团体和种姓在未来的中央各邦立法机关中的席位分配,给所谓的“不可接触”者以更多法律权益。圣雄甘地认为,这是将印度分割为高贵和低卑种姓的分裂阴谋。于是,在1932年9月20日,甘地决心在狱中绝食至死,除非对决议作出修改。绝食的前一天,甘地写信给泰戈尔,请求他的支持,泰戈尔在复电中赞扬了甘地为了印度的统一和社会的完整,献出宝贵的生命是崇高的行为:“我们悲痛的心满怀虔诚和爱戴之情,关切着你崇高的苦修。” 泰戈尔于9月24日跋涉到浦那的叶勒沃达监狱探望甘地。与此同时,英国殖民政府迫于社会舆论,同意了甘地的主要请求和全国各政党团体提出的解决方案。于是在26日,甘地停止了绝食,正在甘地身边的泰戈尔曾在此之前为甘地诵唱了一曲孟加拉的赞神歌,即我们在前面引述的《吉檀迦利》的第39首诗作。 随后,泰戈尔接受了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的教授头衔,并作了一系列演讲。他在桑地尼克坦欢迎波斯国王派来的客籍教授,还带领和平之乡的学生及文艺工作者去到孟买参加“泰戈尔周的活动”,在安得拉大学发表一组题为《人类》的演讲。之后诗人还访问了海得拉巴邦,并在加尔各答会堂发表了《印度的巡礼者拉贾·莫罕》的著名演讲,盛赞了这位印度伟大的改革家。 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间隙,泰戈尔仍不忘情于创作,他于百忙中抽暇写作了两部新剧。 1933年出版的《纸牌王国》是泰戈尔根据自己早年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幽默剧。作者的寓意是通过这则童话故事抨击现实。故事梗概是这样的:纸牌国里种族界限分明,每个人都只是按照规定的安排去工作,他们不说话,不思考,平静得有些过分,而且没有激情和欢乐,王子和他的属下们来到这个到处死气沉沉的国家之后,决心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他们倡导每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生活原则,当地人们纷纷仿效。摒弃那些条文律令之后,纸牌国充满了盎然生机和爱情。 《贱民之女》(又译《首陀罗女郎》),则是根据佛教故事改编而成的。原来的情节是佛陀通过法力将自己的门生从低种姓的首陀罗女子的诱惑下解救出来。泰戈尔改编之后,贱民之女成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这部剧中共有三个人物,主要人物只有两个。 首陀罗是印度所有种姓中最低贱的一个,剧中的首陀罗女子自生下来那天起,就不得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人歧视,生活贫苦。炎热的一天,年轻的姑娘拎着水罐走路时,遇到了面容清秀的高僧阿南德。 口渴的僧人向她讨水喝,姑娘犹豫不决,因为根据习俗,经她手接触的水会损害高种姓的人的。阿南德安慰她说,作为人类的一员,人的价值只在于拥有爱与牺牲的品格,而不在于种姓。随后他喝了姑娘献上的水。 阿南德朴素的言辞震撼了姑娘的心,平生以来因为社会不公正的待遇而造成的自卑的阴霾不见了,她第一次感到有了自尊,是的,作为一个人,她有爱的权利,也有奉献的权利。渴望获得爱情的她决心把自己奉献给那位高僧。 再次遇到阿南德时,僧人早已不认得她了。羞愧的姑娘心灵受到了伤害。她狂热地祈望骄傲的阿南德受到自己感情的摆布,她请求妈妈发出有魔力的咒语,将高僧引入自己的家中。 当被魔法牵制的阿南德来到首陀罗女子的房门前时,姑娘看到他的脸上现出情欲和羞耻的痛苦,她希望献身的是被真理光辉映照得光彩夺目的阿南德,绝不是面前的堕落之人。她也因自己的自私和罪恶感到畏惧,于是她乞求母亲收回咒语,阿南德获得自由,母亲却因精疲力尽而死。 贱民之女伏身在阿南德的脚下,做出忏悔。应当说与阿南德的第二次相遇给姑娘带来了真正的超度。第一次的偶逢,阿南德使贱民之女意识到了自身的尊严,有了自由的思想;第二次的到来则使她的虚荣与骄傲在苦难的磨砺中消除了,贱民之女终于懂得自由的获取要依靠真诚的心愿。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