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雪莱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七


  §克莱尔和拜伦

  有克莱尔在家中使玛丽深感不安,她清楚地知道克莱尔爱着雪莱,并且是从过去一直爱着。虽然她对雪莱给予她的爱深信不疑,但也不能无视克莱尔对雪莱的崇拜和爱慕。雪莱也渐渐发觉这种奥妙关系的不妙之处。

  不久克莱尔中了彩票,虽然数目不大但她宣布要独立生活。这使玛丽十分轻松,但她仍要求克莱尔无处可去的时候回到他们身边。雪莱倒是生出无限感慨,一直把克莱尔送上马车。

  雪莱在肖普斯盖特找到一处房子。玛丽和雪莱在那里过了几个星期田园似的生活,平安,宁静。克莱尔因为身无分文又孤独寂寞,所以又回到他们身边。

  1815年的整个夏天和秋天他们都生活得充实平和。

  玛丽又有了孩子,她决心好好看护这个孩子,并利用这段宁静的时光大量地读书。雪莱则着手他的诗作《阿拉斯特》。霍格以及雪莱的另一个朋友托马斯·皮科克是这个家庭的常客,他们经常晚饭后聊天,气氛热烈和亲切。拜伦成为他们常常提起的人物。

  拜伦是当时诗坛上的骄子,他才华横溢又出生显贵,却是个极具批判与反抗精神的青年。拜伦1788年出生,10岁时便继承了爵位和诺丁昂的祖传领地。1805年入剑桥大学。他读书广泛,对历史、哲学和文学深感兴趣。在他的代表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一、二章)问世以前,他游历了许多欧洲国家。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强烈地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他的诗作中的主人公被人们称作“拜伦式的英雄”,他们蔑视“文明”社会,具有强烈的反叛热情。情节主要是个人的复仇和反抗,背景多为南欧的大海或是原野。他们往往为个人自由,为爱情而斗争。他们傲世独立,行踪不定,又往往是悲剧的结尾。

  他的诗在当时引起许多人的共鸣,风行一时,影响广大,曾鼓舞了许多人为争得自由而斗争。拜伦本人生活和他的个性也极具吸引力,他曾在1812年出席上议院,愤怒抨击政府的暴政,为了支持被迫害的纺织工人,在议会里做狮子吼。他也曾到意大利和希腊,亲身参加当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但他本人的私生活却十分放浪,成为当时贵族圈中的丑闻。

  雪莱十分崇拜拜伦的诗才,他阅读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时常常被诗歌的情绪所感染。他从诗歌铿锵的韵律和无法抗拒的生动的语言中认识到作者的天才,并因觉得自己有些望尘莫及,无法匹敌而有些灰心丧气。《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以哈罗尔德为主人公,描写他在欧洲的经历。在第一章里写贵族青年哈罗尔德因为厌倦了那种千篇一律的生活,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首先到达的是葡萄牙,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与现实生活中受奴役的人们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第一章以西班牙见闻为中心,诗歌描述了西班牙人们抵御外族侵略的英勇斗争和盛大的斗牛场面。第二章写哈罗尔德到了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作者描写了英勇善战的普通人民、殷勤好客的苏里欧人、各民族的生活风尚和民间歌舞。这首长诗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并使拜伦获得了声誉。

  克莱尔无疑是拜伦的崇拜者,她对姐姐玛丽也无疑是心存妒忌的。她看到玛丽获得雪莱的爱情,而自己毫无可能拥有雪莱,便想为自己另找一位英雄以寄托这份无所适从的感情。于是在英国最受赞美同时也最受憎恨的乔治拜伦爵士成为她心目中的王子。当时的拜伦已有家室却绯闻不断,克莱尔生性喜欢冒险。她心里盘算好如何征服拜伦的办法就开始行动了。她在得到拜伦的地址后,给拜伦写了第一封信,这封信没有称呼:

  这是一位与您素不相识的女子在冒昧地给您写信。

  恳切地请求你原谅片刻的打扰,并撇开您的地位与身份,好好地听我说明。也许您会感到不可思议,然而,我确实已把我的幸福置于您的手掌之中。


  如果这个女子怀着一颗剧烈跳动的心向您表白,她多年来一直一往情深地在爱着您,如果她向您保证安全并秘而不宣,如果她已作好准备委以无限的柔情和忠诚来报答您的好意,那么您会辜负她吗?您会保持坟墓般的沉默吗?

  第一封信杳无回音。

  克莱尔要求与拜伦会见,仍未成功。

  第三次,克莱尔希望拜伦指导她的创作,仍未果。

  最后,克莱尔决定冒险献身。

  拜伦被征服了。他们在离伦敦较远的一家旅馆里见面了。

  当克莱尔回到雪莱夫妇身边时,她极力忍住不把她和拜伦之间的事告诉他们。

  拜伦一向在私生活方面比较放浪,他并不像克莱尔那样看中他们之间的关系。随着拜伦的心境和创作低潮的到来,他和克莱尔的关系也冷淡下来,克莱尔则极力地维持着。然而拜伦已决定离开英国,去意大利或是瑞士生活。他离开英国也是有几分迫不得已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