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西蒙娜·波伏瓦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五 | |
|
|
§第三章 大学时代 1925年,西蒙娜·波伏瓦在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学毕业考试,并考入了巴黎大学,即索尔邦大学。从德西尔女子专科学校毕业后,波伏瓦一直曾梦想当一名作家。然而此时她必须面对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对西蒙娜来说,眼前最现实的问题并不是如何实现作家之梦,而是如何才能尽快地获得一个稳定的职业,从而实现经济的独立。 因此经过反复慎重的思考,她决定选择中学教师的职位。中学教师的职业在当时看来,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最具安全感的职业。对西蒙娜的这一选择,其父母并未予强烈的反对。一方面他们能够理解女儿的这一选择,另一方面父亲乔治一想到女儿将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则总觉得有失他的脸面。在他看来,女儿的出生已是他一生不得志的标志,如果西蒙娜是个男孩,那么此时他一定会力促其报考巴黎综合工科学校,从而在将来成为一名实业家。而作为女子,则只能报考师范学校,只能选择当教员了。 在法国,任何欲申请教师职位的大学生都需要参加若干次考试,并获得教师资格考试的合格证书,才能有资格获得一个职业。这在乔治看来也是难以接受和有失身份的事情。到现在为止,他总还是认为凭借女儿的才能,她至少应该成为一名艺术家或其他什么奇才的。但西蒙娜却对他们那些不着边际的诸多想法不予理睬。她是这样一种人,一旦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那就会义无反顾地埋下头去做。在她的性格中,优柔寡断是很少出现的。 她总是先认定某个目标,然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向此目标一直走下去。 西蒙娜·波伏瓦考入巴黎大学后,在父亲的建议下,决定首先攻读文学、数学和哲学三个学士学位。她甚至还想攻读法学学位。她之所以如此选择大学的专业,并不只是简单地以获得文凭证书为目的,相反而是更多地出于一个女子对将来职业选择的考虑。 对波伏瓦来说,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固然重要,但多一张比较实用的文凭,毕竟对将来的择业会多一种选择的余地。为此她不得不对即将开始的大学学业作综合的慎重选择。由于西蒙娜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对自己的要求太苛刻,因此,要想获得这些文凭,就只有靠更多的辛劳和加倍的汗水了。 在1925—1929年间,西蒙娜·波伏瓦先后在天主教学院听普通数学课,在纳伊私立师范学校听文学课,在巴黎大学主修哲学、心理学课程。 几年间,她如同穿梭般地奔波于这三所大学,投身于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中。为了尽快完成学业,她为自己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她为此立下的誓言是“决不虚度此生”,并时刻用来激励濒于疲惫的自己。为了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她一方面节省和压缩睡眠时间,尽最大可能地减少盥洗时间,甚至要取消下午打网球的惯例。另一方面,她坚持自律原则,从不把时间浪费在闲聊天和娱乐上。她清楚地知道,要完成如此庞大的学习计划,就只有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上,并严格按学习计划安排的进程,去一步步地做下去。因此她几乎完全过着一种“圣徒”式的生活。学习的过度常把西蒙娜累得精疲力竭、头昏脑涨,但她却将此视为锻炼自己坚强意志的良好方式。 每至疲惫之时,她总是要想一想自己的宏伟计划,并感到充满豪情、信心倍增。她常自豪地把自己比作一辆加满燃料的火车头,尽管身着重负,但却昂首吼啸着,竭尽全力地向目的地冲刺。正是在这种与自我意志较量式的学习中,西蒙娜终于尝到了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快乐。也正是在这种高强度、超负荷的学习中,波伏瓦终于得以提高了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通过种种切身的体验,她终于真正地认识到了人的意志、毅力是完全可以通过锻炼和磨练而得到提高的。 作为一个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生存条件下,西蒙娜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至少她完全可以像她母亲弗朗索瓦兹那样,过一种平和、安逸的生活,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家庭主妇。这在当时既是一种为社会允许,为公众接受的生活方式,也是被绝大多数妇女所采纳的人生道路。然而这对西蒙娜来说却是绝不可以接受的。她实在不甘于像她母亲那样做个平庸的角色,度过无味的一生。她坚信,通过艰苦的努力、奋斗,是能够像许多出众人物那样,取得成功。正是基于此信念,她毅然地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的学者之路。而这种选择的确需要一种英雄主义的气概和当时被认为只有男人才具有的钢铁般的意志。 在20世纪初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像西蒙娜·德·波伏瓦这样作出如此人生选择的女子也确不多见。 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波伏瓦所走的是一条代表新时代女性的人生道路,从而使她成为了20世纪西方新女性的楷模。然而在这条重视走向社会,注重献身于事业,摒弃一味固守家庭的现代女性之路上,布满的是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性别歧视。作为冲向这条路上的排头兵,面对即将参予的与男人激烈竞争的竞技场,西蒙娜·波伏瓦清楚地知道,等待着她的更多的绝不是荣誉和荣耀,但她是不会退缩和回避的。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