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亚里士多德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八 | |
|
|
为了说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用雕像的刻雕为例再作进一步阐述。他说,雕像是用大理石块雕刻出来的,大理石就是雕像的质料。在没有雕刻成像之前,大理石只具有成为雕像的潜能或可能性,像刻出来了,大理石这个雕像的质料才取得了雕像的形式,雕像这种可能性也就变成了现实性。而从大理石变成雕像的过程,正是它的运动变化过程。世上一切事物都有产生,所谓产生就是质料形式化或潜能现实化。所以,产生就是运动变化。 事物的运动变化说明,一个事物是由其他事物产生出来的,如橡树是由橡子产生出来,雕像是由大理石产生出来。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只是研究一个事物是怎样来的,还要研究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一个事物有质料和形式;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质料和形式的关系。而质料和形式是相对而言的,其区别不是绝对的,一种质料对较高一级的形式而言是质料,对较低一级的质料又是形式,例如,砖头是房子的质料,房子是砖头这种质料构成的形式;但砖头相对泥土来说,又是形式,泥土是砖头的质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低一级的事物是高一级事物的质料,高一级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形式。这就构成了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按质料和形式的低级到高级的排列。这个排列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它既有最高层,又有最低层。最低层是不能成为形式的“纯质料”,最高层是没有质料的“纯形式”。这种“纯形式”因为没有质料,所以不是物质的,而是纯精神的。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的理论,我们在第八章已做过专门的介绍,知道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指出它包含着错误倾向,把本来只有人才具有的“目的”性,运用到一切事物上。当他把“目的论”上升为理论时,就为宗教神学利用了,成为束缚科学发展的桎梏,其消极影响是不小的。他的“目的论”在很长一段时间,支配了自然哲学。他说,“自然不做无目的之事”,目的“总是力求达到最好的”,“它使每一事物尽可能完美”,在自然中没有多余的事物,没有徒然的事物,也没有不完善的事物,世上一件小事,再微不足道,也具有某种神性。甚至说,对自然的观察可看出,在世界的安排中,在世界的创造中,无论大小,都具有奇妙的目的。因此,人们必然把世界的这种目的或设计归于一种无所不在的含目的的活动,而不能归之于机遇,自然无失误,所有的东西均在目的因之中。不用更多的分析,其错误是每个人都能看出的①。 ①参见张尚仁:《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140页;杨寿堪:《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简论》,福建人民出版杜,1982年版,第55-61页;谢庆绵等主编:《西方一百个哲学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5-67页;王宏等主编:《西方著名哲学家介绍》,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页;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93-194页。 但无论怎么说,提出四因,这是科学的进步,认识的深化。有些学者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如杨寿堪论述就很充分,这里我们作一具体介绍。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因论是试图全面探索事物产生和变化的原因。在他看来,从泰勒斯主张水,阿那克西米尼主张气,赫拉克利特主张火,到恩培多克勒主张水、土、火、气四种元素,都是把物质(质料)看作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变化的原因,这都是从表面上看问题。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解释,因为这把事物产生、变化的原因看简单了,虽然他们的解释都说明了一点问题,都能讲出一通道理,但远远不够。原因就是物质(质料)本身不能使自己演变,木材不能自已变成床,青铜不能自己造成像。他说,我们“不能用诸如火、土或其他任何此类元素使万物产生和存在,或显露其善和美的原因,宇宙万物也不可能按照这些思想家所设想的那样变化”。(《形而上学》),他认为这些思想家所以有这种主张,是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当时哲学正处在幼年时期,各门科学知识刚刚开始,还处在像婴儿学话的阶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术的繁荣,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人们不再满足于用一两种元素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和变化,必须进一步研究事物生灭的原因。就是说,为了探索真理,除了注意物质因素之外,还应寻找其他原因,来全面研究产生变化之理。基于此,亚里士多德经长期研究,提出还应用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去分析事物产生、变化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一方面是继承了古希腊早期一些哲学家的思想,把质料作为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另一方面又是为了进一步更全面地探索和认识事物存在和变化的“缘由”,力图用“四因”来说明和解释事物生成和变化的复杂现象,以克服他以前那些思想家的“片面性”和不足。在继承他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之外,还批判了他认为是错误的东西,数理论就是他批判的观点。他指出,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了使数成为自然之种种原因,因而赋予(数)可赞美的特性”,这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数不能成为事物的原因”,“无论是一般的数,或是由抽象单位组成的数,既不是事物的物质因,亦不是公式和形式因,事物有效的原因,当然也不是事物的极终原因”。(《形而上学》)就此而论,四因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经过进一步研究,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既是质料追求的目的,又是推动它的力量,所以动力因和目的因可归入形式因。于是四因归为二因,质料因和形式因。 关于质料和形式的学说,这是学者们研究最多的问题,其理论贡献大,消极影响也显著。 首先,质料和形式是构成事物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是构成事物的最基本的东西,例如火、水、木、石、砖、瓦、银、铜等。世界上一切存在着的事物都离不开质料,一个事物的形成首先必须具备有一定质料,譬如铜像是用铜造成的,银碗是用银造成的,没有铜和银就造不成铜像和银碗。自然界的事物“永远具有质料”,“自然界的事物为自然所创造,其由来为质料,其成就是自然界的万物”。“一切可感觉的实体都具有质料”。“一切为数众多的事物,均具有质料”。(《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这样重视质料,是他的哲学区别于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重要标志。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作为万物的“底层”,它不依赖于别的东西,而万物却要依赖于它。他说:“我所说的‘底层’,就是这样的东西,其他一切事物皆是它的谓语,而它自己则不是别的事物的谓语。”(《形而上学》)底层,万物之基础,当然是实体。而其他范畴,如数量、性质等都是用来说明质料的,质料却不是用来说明数量、性质等的。他说,一个具体事物我们将它的一切本质(即指形式……)、特性都去掉以后,比方说将一个事物的长、宽、深的度量去掉以后,剩下的东西就只是质料。这里所说的质料,即“底层”自身“既不是特殊事物,也不是某一稳定量,也不是具有其他确定特性的东西”。(《形而上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料,是“一般物质、普遍物质”概念的萌芽,是人类在探索“物质”概念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开端。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