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叶赛宁 >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一章 童年·少年·初恋

  1895年10月3日,叶赛宁生于梁赞省库兹敏乡康斯坦丁诺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这个村庄距莫斯科169公里,坐落在奥卡河右岸。这个六百余户的大村庄的一条主要街道绵延几公里长,与沃尔霍纳村几乎连在一起,再往前去便是库兹敏乡的镇址所在——库兹敏斯科耶了。康斯坦丁诺沃是个幽静、掩映在绿色浓荫下的村落,村中心那座教堂方形白色钟楼的顶上矗立着5个十字架,守在四角上的小十字架像众星捧月似的守护着中间的那个大十字架。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教堂的拱顶,因此,这教堂便成为康斯坦丁诺沃村突出的标志。诗人祖宅的窗户面对着一片广阔的草原,草原的后面则是茂密的森林,带状的奥卡河婉蜒在无垠的草原上。从远处望去,风光旖旎,河面泛着天空的蔚蓝,既给人一种宁静、恬适的感觉,又令人心旷神怡。奥卡河富有女性美,性格温顺,映照出两岸那幻奇的苍黛色彩,是天生一条抒情的河,有史以来就充满了诗的素材。叶赛宁的祖父当年就是在这条河上卖苦力。1871年,这位“半辈子船工”用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53个银卢布从地主手中买下了康斯坦丁诺沃村的56平方米的地基,盖起了一座临街、不带花园的木结构房屋,奠定了叶赛宁家族的祖业。从此,这位远近闻名的壮实汉子,更是离不开奥卡河了。

  宽阔的奥卡河世世代代都平静地流淌着,河上似乎永远都飘浮着淡蓝色的雾霭,雾霭中隐约呈现白色的船影,对岸的一切都幻化成神奇的世界,令人联想、向往和憧憬。当年的叶赛宁是否就在这岸边伫立,倚着白桦,等待和观赏奥卡河上漂来的船影?回首再看康斯坦丁诺沃村所在的山坡,茵茵的天然绿毡上是白色的羊群与天边那银色的云朵在嬉戏,加上泛着白色光点的片片桦林的点缀,更显得奇美,引人遐想和沉思。大概,这就是叶赛宁诗中所赞美的“白桦印花布的国度”了。也许,在组诗《波斯抒情》中使诗人感慨万千的正是他这故乡的草原和土地:

  无论设拉子有多么的美,
  ——也比不上梁赞的辽阔沃野。

  叶赛宁的祖父尼基塔·奥西波维奇·叶赛宁很晚才结婚,村里的人毫无恶意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和尚”。他28岁才算成了家,娶阿格洛菲娅·潘克拉季耶夫娜·阿尔丘申娜为妻。丈夫幽默地戏称这位16岁的娇妻为“尼姑”。“和尚”这个外号一直延续到第三代,村里人把童年的叶赛宁也叫作“和尚”,把他的两个妹妹呼作“小尼姑”。尼基塔·奥西波维奇为人厚道,当过多年的村长,以其办事公道和聪明才智而受到人们的好评和爱戴。他42岁时便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两个儿 子和两个女儿。

  叶赛宁的父亲亚历山大·尼基季奇只念过三年书,但小时候就参加了教堂唱诗班,有着出色的童音。12岁的时候到莫斯科的一家肉铺当小伙计。6年后,当他18岁的时候便回到老家娶了毗邻马托沃村不满17岁的塔吉雅娜·费奥多罗夫娜。母亲喜欢唱歌,可说总是在唱。她唱的歌是多种多样的,有民歌民谣,有抒情歌曲,也有教堂作礼拜的祈祷词。

  这对诗人叶赛宁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她那忧伤的摇篮曲,可说进入了婴儿时期的诗人心灵。而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叶赛宁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独特而灵敏的智慧和诗歌创作的天赋才能。

  叶赛宁不满3周岁时就因为父母不和而被寄养在外祖父家里,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方圆百里的人都认识他的外祖父费奥多尔·安德烈耶维奇·季托夫。此人性格豪爽、幽默风趣,深受人们喜爱。他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有自己的驳船,日子过得蛮富裕。为感谢上帝保佑他的平安,他慷慨解囊,为全村修建了一座钟楼。每逢节日,钟楼里总是灯火通明,钟声回荡。

  幼小时的叶赛宁有着一头金栗色的鬈发和蓝蓝的眼睛,十分活泼可爱。季托夫非常疼爱自己的这个外孙,每天晚上都跟他一起睡在炉炕上。

  月亮透过窗户照进柔和的光辉。有一次,对什么事情都刨根问底的叶赛宁纠缠道:

  “外公,是谁把月亮挂在天上?”

  无所不知的外公想了想,说道:

  “月亮吗?是费奥多西·伊万诺维奇挂上去的。”

  “那费奥多西·伊万诺维奇是什么人呀?”

  “他是个鞋匠,礼拜二我带你到集市上去,指给你看——一个胖子。”

  后来,当叶赛宁稍稍长大了一些,他就总是扯着外祖母的裙裾迈着小步紧紧地跟随着——她到哪儿都要带着自己的外孙。外祖母是个虔诚的教徒,每逢礼拜日她都带着幼小的叶赛宁去教堂。而外祖母所讲的故事,都一一印在幼小叶赛宁的脑海里。普通俄罗斯妇女的口头文学才能和音乐天才曾使多少伟大的诗人和作家的童年生活得到无比的充实和丰富!只要回忆一下普希金的奶娘阿琳娜·罗季昂诺夫娜和高尔基的外祖母,就不难想象叶赛宁的母亲和他的外祖母对诗人的创作才能给予了怎样的影响。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