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叶赛宁 >  上一页    下一页


  1912年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叶赛宁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留下当小学教员,他只身到了莫斯科。在莫斯科他当过店员和徒工,参加过苏里科夫组织的文学与音乐小组。这个小组当时成为初登文坛的工农出身的作家和诗人们活动的中心。1913年,叶赛宁经人介绍到驰名全国的绥汀印刷厂当校对员。在这个有着1500余名职工的大厂里,叶赛宁与排字女工安娜·伊兹里亚德诺娃(1891—1946)相识相恋。伊兹里亚德诺娃总是俏丽妩媚,容光照人,从一开始就被叶赛宁的金栗色鬈发和蓝蓝的眼睛迷住了心窍,狂热地爱着这位年轻的诗人。他们一起成为沙尼亚夫斯基民众大学历史哲学系的学员。沙尼亚夫斯基大学是俄罗斯的第一所免费自由听课的“文化大学”。当时,一些进步的教授常常自动前去讲课,宣传真理。叶赛宁开始接触到革命工人和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大学生。

  这一时期叶赛宁的生活相当艰苦,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花在购买书籍、杂志上,有时甚至不考虑自己的膳食。1914年伊兹里亚德诺娃与叶赛宁同居,同年12月便生下儿子尤拉。①后来,他们自然而然地分手了,各自把对对方的友谊和恋情保持到生命的最终时刻。尤其是伊兹里亚德诺娃,她理解叶赛宁,没有任何怨恨,始终默默地爱着他。

  ①尤拉1937年参军,1938年阵亡。

  第二章 少年壮志只言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诗歌界曾有人预言:以普希金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将是象征主义。之后,未来派诗人还要把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出去。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1914年,《小小天地》杂志上发表了继承普希金诗歌传统的一首诗——《白桦树》,作者署名为“阿里斯顿”。“阿里斯顿”是当时刚刚在俄罗斯流行的一种乐器——

  “八音盒”之称,叶赛宁取其为笔名是意味深长的。它标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的内心的和谐。此后,他的早期的诗歌便在莫斯科的《处女地》、《帆》、《曙光》等报刊上相继发表。其中包括当年曾使斯巴斯·克列皮克教会师范学校语文老师希特罗夫(1872—1932)“感到震惊的第一首诗”《星星》(1911)和反映叶赛宁的创作立场和美学观点的《诗人》(1912)。这些早期的诗篇一般都短小精练,富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例如:

  拉起来,手风琴,绛红的风箱,
  快到村口来接情郎,美丽的姑娘。
  心儿闪着矢车菊、绿松石的光。
  我拉起手风琴把蓝眼睛歌唱。
  那不是朝霞在湖面编织着花纹,
  那是山坡后闪烁你的绣花巾。
  拉起来,手风琴,绛红的风箱,
  让美人儿把情郎的歌谣细细欣赏。

  (1912)

  这类民歌民谣式的抒情诗篇,大多都充满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和美好的幻想,富有魅力,令人神往,反映了奥卡河流域的农民世世代代的喜悦与忧伤、爱与恨、理想和追求。叶赛宁曾体验过俄罗斯农村割草期的繁重而又愉快的劳动,创作出富有诗情画意的美丽诗篇:

  我喜欢夜晚在割草场的禾堆上
  倾听蚊虫叫的嗡嗡声响。
  小伙子奏起手风琴高唱,
  姑娘们翩翩起舞在篝火旁。
  两道弯眉下炯炯发亮的双眸,
  宛如乌黑的醋栗,
  你啊,我的俄罗斯,亲爱的祖国,

  ①此处的引诗,采用龙飞女士的译文。

  在丝绒般的白芷草上甜蜜地休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叶赛宁忧国忧民,创作了一首反战长诗《加尔吉》(1914),但这首长诗在发排过程中遭到查禁,以致后来失传。据同时代人回忆,叶赛宁当时的政治态度是十分明确的:他在工人中间散发过反战的革命传单,参加过工人集会。②

  ②参阅杰耶夫—霍米亚科夫斯基:《叶赛宁真人真事》,《在文学岗位上》1926年第4期。

  而在《罗斯》(1914)一诗中,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写道:

  黑压压的乌鸦哇哇地叫,
  这是无数可怕灾难的预兆。
  旋风使森林的树木七扭八歪,
  湖面上溅起的浪花像寿衣似的飘摇……
  乡警挨户在窗前通知,
  壮丁都得上沙场去杀敌。
  镇上的妇女都嚎啕痛哭,
  哭声打破了周围的沉寂。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