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叶赛宁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二


  高尔基曾把叶赛宁同伊萨科夫斯基进行比较,从而认为叶赛宁的悲剧是必然的,因为叶赛宁未能理解城乡“联系”的深远意义,而伊萨科夫斯基则“很好地理解了城乡‘联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很好地看到了这一‘联系’的过程并且由衷地感觉出日常生活中的奇迹”。①叶赛宁虽然也是属于革命诗人之列,虽然也歌颂革命新事物,也承认十月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伟大正义性,但他未能摆脱同古老农村的联系,换句话说,依然留恋旧农村,为其受到“冲击”而叹息。尽管如此,高尔基仍然认为叶赛宁属于俄罗斯大诗人的行列。高尔基在给查培根的信中谈到叶赛宁时还写道:“一个多么纯洁、多么俄罗斯式的诗人啊!我觉得,他的诗作可以使许多人清醒起来,可以使许多人‘醒悟过来’。”②针对某些批评家避而不谈叶赛宁对苏联诗歌发展的影响和意义,高尔基于1929年曾明确指出:“你不能把谢尔盖·叶赛宁从我们的现实中掩盖或勾消的,他表现着许多万人的呻吟和哀号,他是新与旧的不可调和的斗争的鲜明和戏剧性的标志。”

  ①《高尔基文集》,第30卷,第310页。
  ②《高尔基文学书简》,下卷,第81页。

  可见,高尔基对叶赛宁及其诗歌作品,都不止一次地给予了深刻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于人们进一步理解叶赛宁其人及其创作道路,是十分珍贵和重要的。不过,从事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来看,叶赛宁及其诗歌创作、诗歌传统、美学特点和影响,还大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第九章 诗人的美学内涵

  1905年革命失败后,俄罗斯诗坛出现了各种流派纷呈杂陈的局面,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颓废主义诗歌大为泛滥。这些流派的诗歌艺术得到了贵族资产阶级的承认和支持,因为它们在思想上起到了麻痹人的革命意志的作用。至少可以说,象征主义诗歌运用的是唯美主义的语言,远离生活;未来主义诗歌也往往是在玩弄新词,做花样翻新的文字游戏;而诸如梅列日科夫斯基、古皮乌斯一类诗人的作品,常常是词藻华丽、思想玄虚,有时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脂粉气,即使在反映贵族资产阶级醉生梦死的生活方面,也显得矫揉造作、孤芳自赏。虽然他们中间也有堪称艺术形式精美的作品,但终因脱离现实、想入非非又题材单调而走进了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叶赛宁“闯进”了他们的文艺沙龙,“像耕牛跑进了客厅,受到惊奇的欢迎”(艾青语)。叶赛宁的诗打破了神秘主义笼罩下俄罗斯诗坛的死气沉沉,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田园的芬芳。十月革命后,在夸夸其谈的政治诗人和生雕硬琢的诗匠遍布诗坛的时候,叶赛宁却以其感情鲜明、真挚动人的抒情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使其感动、激奋,受到鼓舞。

  从古今中外的诗歌发展史来看,太平盛世的确会带来诗歌的繁荣。

  然而,伟大的事件、社会的震荡、革命的时代岂不更会产生伟大的诗人!

  如果说马雅可夫斯基是新时代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诗人,那么叶赛宁便是具有以伟大十月革命为分界线的新旧两个时代的时代特征的伟大抒情诗人。可惜的是,叶赛宁年仅30岁时便自杀了。《真理报》1925年12月30日写道:“俄罗斯文坛可能因叶赛宁之死而失去了自己惟一真正的抒情诗人。”高尔基称叶赛宁是“风格独具,才华出众,造诣极深的俄罗斯诗人”,认为他的诗“奔放洒脱、光彩夺目、真切感人”(《谢尔盖·叶赛宁》)。当代著名诗人叶·维诺库罗夫则把受群众普遍爱戴的叶赛宁称赞为俄罗斯“民族的灵魂”。①

  ①叶·维诺库罗夫:《论据》第6页,莫斯科,作家出版社,1984年。

  然而,不能把叶赛宁的诗歌艺术机械地划归哪一种流派或学派。他的创作艺术,诗歌美学,历来是苏联国内外批评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因为它,不知何故,总是能够给人以启示,仿佛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学宝库。我们不妨作一次尝试性的探索,循着叶赛宁美学宝库依稀可辨的路径前进,领略和欣赏一下使他诗歌作品产生艺术魅力的神秘源泉。

  1. 浪漫主义的炽烈激情

  叶赛宁诗歌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诗人内心的真挚感情,来自于诗人的坦诚:

  剖开自己柔嫩的皮肉,
  用感情的血液去抚慰人心。

  (《做一个诗人……》,1925)

  从这形象的诗句里,又可以看出诗人的浪漫主义的炽烈激情。叶赛宁的一生是充满了浪漫色彩的一生。他的诗歌创作也无不激情洋溢,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就连通常不能入诗的“隐私”他也写得袒露,淋漓尽致,有时其艺术效果更显示出抒情主人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炽烈斗争的矛盾心境。然而,近似于痴狂的肉体之爱并没能使诗人精神上得到解脱,反而加重了痛苦的负担,失望之余诗人猛醒:

  我怎知道爱情原来是瘟疫,
  我怎知道爱情原来是黑死症。
  她挤眉弄眼地向我走来,
  使我这个无赖神魂颠倒,欲罢不能。

  (《唱吧,唱吧……》,1923)

  叶赛宁注重的是浪漫主义激情的宣泄,以此揭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冲突。然而,这是一种非常痛苦和幻想破灭的调子。诸如此类的诗,看似平淡,却蕴含着多少否定形式的激情!可以说,叶赛宁抒情诗的感染力,正是来自他的自我剖析,来自他袒露自己心灵深处的秘密。仅就组诗《一个无赖汉的自白》的篇名来说,读者便可知这是诗人坦诚的自白,是诗人无情的自我否定。想想看,一个“无赖汉”竟然为自己树碑立传,将粗俗的“自白”当成高雅的诗篇公诸于世,这还不足以使那些只会高喊革命口号的人为之震惊?!其实,叶赛宁是通过玩世不恭的“无赖汉”这个表面形象意蕴着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彷徨的。

  组诗《一个无赖汉的自白》颇具挑逗性,形式上也不落陈套,而就实质来说,主要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限忧伤,甚至可以说是悲剧性的忧伤。他在“小酒馆式的莫斯科”所度过的颓废生活和当时的孤寂落寞情绪就反映在他的诗里,这些诗必然会含有不健康的成分。但这样的诗毕竟不是叶赛宁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事实表明,《一个无赖汉的自白》不单纯是若干首诗的集合,它是诗人大胆袒露的内心世界。这里不仅有诗人的叹息、呻吟、愤懑和玩世不恭,同时也有诗人的善良愿望、呼喊和吁求。透过诗人那不可排解的忧郁和复杂的悲观情绪,读者可以捕捉到他向往未来和热恋祖国的希望。远离北国故乡的抒情主人公,即使怀抱着波斯姑娘,心也“飞往”北方。这种思念故乡而又被眼前的景色和美女所迷惑的感情冲突,无形中产生出一种张力,构成了真挚抒情的基础。在这种时刻,抒情主人公那惆怅的心情也自然而然地寄托在俯拾皆是的种种令人伤感的景物中:

  花园里红花楸的篝火在燃烧,
  可它谁也温暖不了。

  ……

  宛如树木寂然掉落叶片。
  我吐露忧伤的话语。

  正如在其他诗行里一样,诗人赋予“篝火”、“落叶”以象征的意旨,不仅限于主观感情的表露。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