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刘邦大传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五三 | |
|
|
尤其当他得知刘邦派军扼守住函谷关口,更是暴怒不已,立刻派遣先锋军团的英布部队猛烈攻打函谷关。 虽然函谷关地势险要,但项羽军势雄壮,守关将士又没有接到刘邦坚守到底的指令,因此没多久便和英布军团妥协,让项羽军很快地进入了函谷关。 函谷关两边皆是峭壁峻岭,中间的道路相当狭窄,很多地方只容一辆马车行进。刘邦军如果真要据险而守,项羽可能要花上数倍的时间也不一定。 相信这次的妥协项羽和刘邦必都曾参与才是,否则日后在鸿门的军事会议上,项羽是不可能这么轻易便放过刘邦的。 即使如此,由函谷关到潼关,也就是正式地进入关中盆地,仍足足花了项羽军两天半的时间。 眼前可以看到刘邦部署在灞上的大军。 到底想怎么样,项羽也不是很清楚,因此他暂时将部队驻营在新丰鸿门附近。 这时候刘邦在灞上的部队大约有十万,号称二十万;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大约有四十万,号称百万。不过其中项羽的直属部队实际只有十万左右,否则他也不用急着去处理不稳定的秦国降军了。 面对项羽军团到来,刘邦似乎一时之间还没有想到如何应对的方法,双方暂时对峙着。 刘邦阵营中也有不少的楚军。刘邦禁止他们抢劫,早已让他们心里很不平,此时再眼见项羽军势庞大,刘邦又摆出一副对抗的样子,心中大为不安。这些人在衡量双方实力后,自然“西瓜靠大边”,急着想向项羽示好了。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于是派人向项羽密告:“刘邦有意在关中为王,并令子婴为相,私拥秦皇室所有的珠宝。” 这当然并非事实,否则刘邦也不用从咸阳撤离,驻军灞上了。 对情况仍不甚了解、也还无法掌握现况的项羽,听完密告后不禁勃然大怒,乃下令全军戒备,准备和刘邦一决雌雄。 是不是真的非打不可,其实项羽也不那么确定。只是他看到刘邦一副“赢家”的气势,心理实在觉得不平,因此必要时再打一仗,自然也没什么不可以。 这时候最希望项羽开战的是军师范增,他比较项羽坑杀降卒和刘邦约法三章的两个极端行为,便知道大势已去了一半。 凭形象,在关中地区刘邦已取得绝对的优势。 因此他主张干脆杀了刘邦,而目前正好又有一个最好的借口。他向项羽表示:“沛公在东方时是著名的贪财、好色之辈,如今入关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显然不是他的本性啊!这表示他志向不小,真的有意在关中自封为王。我们不如趁这个机会突击之,以绝后患!” 但项羽实在搞不懂刘邦这样的作为有什么伟大之处,也不懂范增到底在担心些什么? 在项梁的教导下,项羽知道怎么样让自己被士卒尊敬,成为他们的领袖,但他实在无法了解为什么要对一般百姓——尤其是敌军示好。对失败者使用暴力,不正是赢家的权力吗?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因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因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少后世学者以这一章的辞文,指责老子貌似无为,内心却重视阴谋之学,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这里所说的微明,是说事情看来似乎微小,但依此会发展出来的趋势则已很清楚了。 可见老子所说的只是一个自然现象罢了,他并不去评价这种情形的好坏或对错,只告诉我们有这么一个物极必反。势强必弱的经验法则,值得我们特别去观察。 任何事物要收缩前,一定会先扩充之;将欲削弱时,必定先让它感到强盛;将要废弃以前,都会有提举的现象;将由对方身上有所夺取前,通常也会先给对方些好处。 这是种自然的现象——乐极生悲、否极泰来,体会这种道理,我们就不会迷失自我了。 一个柔弱者若了解自然的道理并顺应之,最后一定会强过一味想和自然对抗的强者。所以柔弱才是治国的根本,这就如同鱼不能离开水池一样,治国若不懂得顺应自然之道,将来一定会亡国。刑罚等凶利的东西则应该备而不用,绝不可以用之来显示自己的威力。 在“道家”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断地在变。不停地在动,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输赢随时可能易势。唯有懂得这种变动道理的人,才不会步入自以为是的错误中。 但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特别有力量时,常误以为这将是一个常态,只要努力将是个永远的赢家,这个世界为他而准备的,所有人也都是为他而活的。 击杀宋义后的项羽从此一帆风顺,因而这种自我心态非常地旺盛。对他而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除了挡我者亡,也不会有什么事需要他特别去关心。 刘邦虽也有领导者的盲点,但他惟一的长处就是没有太强烈的主见、只要听起来有点道理,而且对方又表现得很积极时,他大部分都会接受。或许就是这样,让他避开了自己的盲点,反而比较能表现出顺应自然的柔弱面。 从大势来看,刘邦力量虽远不及项羽,但在作为全国性领导人物的气势上,两者的胜负其实已经相当明显了。 ◎第二章 鸿门剑宴 〖项伯于是起身表示:“一个人舞剑没意思,我也来陪一段吧!”接着也拔剑配合项庄的舞剑表演,却故意用身子挡在刘邦前面,让项庄根本没有机会接近刘邦。〗 §戏剧性强的鸿门宴 鸿门,在秦王朝京城咸阳的西北方,是个小型的台地,和东南的霸上遥遥相对。 项羽进驻新丰后,便在这里设立大本营。而刘邦听从张良劝告,亲自到此来拜会项羽,发生了有名的鸿门剑宴。 司马迁的《史记》在这一段有相当特殊的描写,文情并茂,几乎比一般的小说还精彩;他的文学底子也在此表露无遗。 其实这段记载的文学性重于史料价值,它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樊啥等人的个性举止,巨细靡遗地描写得淋漓尽致,如同司马迁本人在现场观看的报导一般。 由此可看出这件事在当时必定轰动一时,非常具有戏剧冲击力,也必定有相当多的传奇故事。日后考古学家在前汉古墓的后厅砖壁中,便发现有“鸿门之宴”的壁画,也显示这件事的重要性。 §项伯报恩示警,张良仗义护主 鸿门之宴的导引者是项燕的庶子,也就是项羽叔父辈的项伯。 依《史记索隐》记载,项伯名缠字伯,然而他以“伯”为字的可能性似乎不大。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儿子,一般都以伯、仲、叔。季相称,譬如刘邦便被称为刘季。项伯既是项羽季父(小叔父),称为伯实不恰当。 或许是辈份的关系吧2因为项梁这一辈能留下来的似乎不多,所以项伯便因辈份高而被称为“伯”,如同现在的“欧力桑”通称。 项燕死后,项伯也和项梁一样,在长老们的护卫下躲避秦军,流浪各地。由于他是庶子,地位不高,生活上或许比项梁更凄惨些也说不定。 史料中记载,项伯年轻时曾杀人,后来逃亡到下邳。由于盘缠用尽,又不敢暴露身分,加上官府追捕甚急,项伯几乎已走投无路。 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的张良,此时正好也逃避到下邳城来。由于张良预先有逃亡准备,所以经济情况较佳,加上长于交际,“地下”阶层的流浪汉朋友颇多。 张良胆子大,时常在下邳街头散步,一方面可打听消息,一方面则寻找抗秦的同志。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