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李时珍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七 | |
|
|
§三、重修本草 李时珍以毕生的精力研究医学、药物学。他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读书时,从不被古人旧说所束缚,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超脱创新。他在行医后,从治疗实践中,开始感到原有“本草”书的内容与当时现实的医学、药物学发展有了很大的距离,其中有很多因不断地传抄出现了错误。 所谓本草,指的就是中药。中药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凡是鸟兽虫鱼、金石草木,都可以入药,其中以草木类植物药占多数,所以称中药为“本草”;凡是讲药物的书都以“本草”命名。 我国最早有记载的“本草”书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它总结了秦汉以前我国人民研究药物的成果,记载了365种药物。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365味药的基础上,增加了魏汉以来各位名家医师所用的新药365种,是本草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取名为《本草经集注》。在这本书中,陶弘景开始对药物进行了分类,每类药之下分为三品。唐代苏恭主持修订了《唐新本草》,将药重加分类,并附有药图和《图经》宋代掌禹锡、林亿等人主修了《嘉祐补注本草》等,增加了许多外国药材,特别是1082年四川名医唐慎微编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收药达1746种,是历代“本草” 书中比较完备的一种。其采纳经史百家、佛书、道藏有关本草论述,结合民间经验,总结了北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其后宋代大观、政和及绍兴时均校订刊行过此书,分别有《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大观本草》),《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即《政和本草》)和《绍兴核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绍兴本草》)等名称,但内容并无较大变动。这本书是本草学的范本,“人皆指为全书,医则目为奥典”。 到李时珍的时代,很多年过去了,药物学知识有了新的发展。随着矿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矿物药。对外贸易发达,传入许多新的“番药(外国药物)”,专题研究地方药物的“本章”著作也相继问世,如兰茂著的《滇南本草》等,这些都带来了不少对“本草”的新认识。 无论在采药、读书,还是看病时,李时珍每每遇到一件有关药材的事,都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编一部超过《证类本草》的书呢?李时珍是一个好寻根究底的人,在参阅对照前人的著作时,一方面敬佩先辈们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发现他们在理论上、观察上存在一些错误,需要补充和纠正。另外,书本在传抄刻印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错误的地方,需要校勘和整理。 有一次,李时珍到黄州城的书市上看看有没有新近刊出的书籍。回家时,路过官医局的门前,看到一位农村老汉提着一包药匆匆走出官医局的大门,这时,从门内出来一位医师,高声地对老农说:“老丈,你在煎这剂药时,等到水开了三次之后,一定要放一块锡进去,轻轻搅拌一下,再等药沸腾一会儿药才算煎成了,千万不要忘记啊!” 李时珍在旁边听了这话,不禁大为诧异。心想:我看过不少药书,还没有见过有如此煎药的方法。于是,他走上前去,对那位医师拱了拱手,说:“老先生,刚才您吩咐那位老丈,叫他在汤药中放进一块锡,不知是治的什么病?” 老医官看到站在面前的是一位恭敬的年轻人,就微笑着说:“小老弟,你是不放心还是对这味药感兴趣呀?老朽我虽然无能,但开处方时总是根据古人的成法,半点也不敢胡来。”说完,从左边的衣服袖口内抽出一卷书来,递给李时珍,说:“你看看这本书上的记载就明白了。” 李时珍接过那本书,在老医官指点的那一面上,看到果然清清楚楚地写着:“本药煎至三滚后,投锡一块”的几个大字。他困惑不解地对老医官问道;“锡在这剂药中起什么作用呢?” 老医官又笑了笑说:“医者,意也。在这里古人的深意我猜度不了。老朽学识浅薄,未能深究到底,但是,既然书上是这样写的,我想自然有它的妙用吧。” 说完,拿回书拱拱手就走进了官医局。 李时珍在回家的路上,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锡与那剂药毫无联系。一到家,李时珍马上将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李言闻:“父亲,我今天在官医局门口看到一个奇怪的投药方法:汤药煎到三滚后要投进一块锡。 而且,在老医官拿的一本医书上就有这样的记载。” 他接着说:“父亲,您见过这样的方剂吗?”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