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屈原 >  上一页    下一页


  §祭祀之曲《九歌》

  《九歌》名称来源很古,它是夏代的乐章。相传是夏禹的儿子夏启从天上偷下来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夏后开上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九歌”在屈原的作品中三次出现,一是在《离骚》中出现了两次,“奏九歌而舞韶兮”,“启九辩与九歌兮”。一是在《天问》中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之语。屈原的《九歌》是袭用古代旧名。

  前人多拘泥于“九”的数目,认为《九歌》是指九篇作品,以求符合“九”而作任意解释。实际上“九”

  在古代是代表多数。如《素问》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因此,《九歌》乃指多数乐章组成的乐曲。屈原的《九歌》共有十一篇,除《国殇》、《礼魂》之外,其他九篇都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礼魂》是乐曲的尾声,也就是《九歌》的乱辞。《国殇》是追悼阵亡将士的诗歌,内容上与其他篇章不同。其他各篇以祭歌的形式各写一神。如《东皇太一》写天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水神,《大司命》写主寿命之神,《少司命》写主子嗣之神,《东君》写太阳神。

  有人认为,《九歌》是“屈原对民间祭歌的加工和改造”,“可能是职业的巫祝们所编造,经过屈原在艺术上修饰、润色、加工而成的”。如王逸的《楚辞章句》、朱熹的《楚辞集注》均持此说。但我们认为,《九歌》应为屈原所作。屈原创作《九歌》与楚地风俗有关。楚国的民俗崇敬鬼神,喜欢祭祀,且在祭祀时必奏乐、唱歌、跳舞,并由巫觋装扮成鬼神的形象,表演一些鬼神的故事,以求得鬼神福佑。屈原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创作了这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

  对于《九歌》的创作时间,王夫之认为是遭谗被疏在汉北时所作(《楚辞通释》),郭沫若认为是青年得意时的作品(见《屈原研究》),游国恩认为是楚怀王十七、八年所作(见《屈原》),聂石樵认为“从《九歌》的内容来看,所描写的方面很广,既有南方沆、湘,也有北方的黄河,又有西方的巫山,并且包括各种神话,要描写加工的素材这样广阔,必须经过一个搜集,整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比较长。因此它不是一时一地之作,但最后写定应在顷襄王时被放逐到江南以后。”(《屈原论稿》)我们基本上同意游国恩先生的说法。

  但我们将《九歌》的具体创作时间放在丹阳战败之后、蓝田之战以前。丹阳之战,楚国大败,楚军将士八万余人捐躯。楚王为此非常痛心,就在郢都举行大规模的祭奠活动,并祭祀鬼神、祈求神灵保佑楚国打败秦国。屈原此时虽被疏远,免去了左徒职位,但仍任三闾大夫,所以有资格参加了这些悼念活动和宗教仪式。他的《九歌》就是这些活动的记录,由于当时屈原仍被疏远,所以在《九歌》中仍流露出不得志的情怀。

  《东皇太一》是《九歌》的第一篇。《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都说“天神,贵者太一。

  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可知“太一”即“上帝”的别称,为天下所共祀,并非楚国专祀之神。《文选·九歌》五臣注:“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东皇”又称“太一”,乃是名词的重叠,犹言“皇天上帝”。

  这首诗从祭祀开始写起,而后写怎样祭奠、怎样歌舞,一直写到收尾,把带有原始气息的一次郊祀过程生动地再现了出头。

  天神是自然万物的本源,是福善祸因的主宰,他的威力至大无边。从诗中来看,在祭祀时由男巫扮东皇太一,由女巫扮主祭者,女巫独唱独舞,或群巫合唱,祭祀者东皇太一并没有降临。这与其他各篇不同。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太一最贵,故作歌者但致其庄敬,而不敢存慕恋怨忆之心,盖颂体也。”祭者以布置肴馔之精,陈设之盛,歌舞之美,来表达敬神之心、娱神之意,表示对神的虔诚,并烘托神的圣洁。最后是群巫姣服偃蹇,曼舞缓歌,五音交会中一同歌唱,全诗贯穿着虔敬肃穆之情。

  《云中君》写祭祀云神。云中君即云中之神,名丰隆,又名屏翳。《离骚》有“吾令丰隆乘云兮”之语。云中君本为晋国所祀之神,后移植楚国。这首诗祭云神,云与雨密切相关,云神雨师有时名字也相同。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