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屈原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一 | |
|
|
《山鬼》抒写女神从兴冲冲地赴约到久等恋人不来的失望过程的感情活动,缠绵曲折,真切感人,诗中穿插的环境描写,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这位多情女神的寂寞与凄凉。 《东君》歌颂的是太阳神,太阳神即日神,在古代称“朱明”、“耀灵”。因日出东方,祭祀日神的活动又在东门之外举行,故称东君。 太阳神是人世间光明的象征,它每天都降临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对日神的祭祀就更为热烈。太阳神雄伟壮丽,每天从东方启程: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 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逶迤。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日神的出现,宛如自然界中的东方日出: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黑夜慢慢退去,大地一片光明,这壮丽热闹的场面,连旁观者都为之神往而忘记回家。 在隆重热闹的祭祀典礼中,太阳神并不降临人间,他在高空中俯瞰人间,表示愉悦之意后就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从东到西不停地运行着,放射出光和热,造福于人类。 不仅如此,太阳神还是一位人世间的英雄,具有除暴安良的正义感,他“举长矢兮射天狼”(天狼星是传说中主掠夺的恶星),以其巨大的威力,帮助人民除去灾异。太阳神被赋予射箭的本能,与他的原型——太阳有关,正如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中所说的,“把太阳神想象为一个善射者,或者想象他的武器是弓箭,也是常有的事;因为太阳的光线射来便容易使原始人起了弓箭的想象。” 《东君》在对太阳神的颂扬中,也渗透了诗人对光明、正义以及英雄性格的礼赞之情。 《国殇》是追悼为国捐躯将士的挽歌。国殇是指为国作战而死的人。本篇祭祀的对象是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丹阳大战时阵亡的八万死难将士。 全诗十八句,分两大部分,前十句直赋其事,把古战场描绘得非常具体: 操吴戈兮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战士们手握吴戈、身穿犀甲,两军战车撞在一起,只好用短刀相拼。战旗遮蔽了太阳,敌人如黑云般涌来,敌箭射来急如雨下,但战士们仍奋力冲杀。阵地已被冲垮,行列也被践踏。战车左马倒地死去,右马也受了重伤,好像车轮被埋住,又好像绊住了四匹马。 将军挥动鼓槌,用力敲击进军的战鼓。天昏地暗仿佛星辰坠落、鬼神发怒。战士们全部阵亡,尸体抛在战场。 诗人从白热化的战斗开始写起,先写两军对峙,楚军战士奋勇杀敌,士气十足。但终因寡不敌众,渐渐处于劣势,在这种形势下,战士们仍不后退,将军还在击鼓进军。直杀得昏天黑地,楚军战士全部战死,将军被俘。战斗结束了,楚军失败了。诗人描写的是一次失败的战斗,但不低沉、哀婉,突出表现了楚军战士为保卫家国誓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后八句是对楚军将士献身祖国的英雄主义精神的礼赞: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魂魄毅兮为鬼雄。 楚军战士奔赴沙场、义无反顾,如今血染边疆却无法回乡。他们依然佩带着宝剑、手握着秦弓,首身虽然分离,但心里仍不屈服。他们确实英勇善战,刚强不屈,不可侵犯。肉体虽死,浩气长存,英魂不灭,犹为鬼雄。 诗人从楚军将士“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雄心壮志和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等几个方面热情歌颂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英雄,树立了爱国者的英雄群像。慷慨激昂,鼓舞人心。这首诗篇幅不大,内涵十分丰富,风格质朴刚健,句式整齐凝炼,与《九歌》其他各篇婉转缠绵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礼魂》一章,王夫之在《楚辞通释》说:“凡前十章,皆各以其所祀之神而颂之,此章乃前十祀之所通用,而言终古无绝,则送神之曲也。”它不是独立的祭祀歌曲,只有五句二十七字,写祭祀的收束场面: 成礼兮会鼓, 传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古。 祭礼完成,鼓声齐作。众女手持鲜花,相互传递,轮番起舞,歌声婉转悠扬。热烈的场面如在目前。春兰、秋菊寓意美好的生活,这是祈求神灵永远保佑人们生活美好。 总的看来,《九歌》是一组祭诗,也是一组优美的抒情诗。屈原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文学素材,保存了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同时也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爱好。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