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屈原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五


  诗人之所以这样问,乃是由于对黑暗现实的愤激:时世浑浊,统治者进谗弃贤、是非不分,赏罚不明。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涨,贤士无名。诗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表现了诗人尖锐的批判精神和进步的历史观、政治观。

  《天问》的最后一部分归结到楚国的社会现实: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爱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楚国好似处在风雨如晦的时刻,结局令人担忧!

  它的威严既不能保持,祈求上天又有什么用?我身居草莽、隐伏山洞,对国事还有什么可说?楚国动辄兴兵打仗,国势衰微,国运哪能长久?昔年吴王阖庐和楚国相争,攻入郢都,战胜了我们;假如君王能够悔悟,吸取教训,进行改革,我还有什么话可说的?斗伯比环闾穿社,越过小山,和郧女私通,怎么会生出一个有令尹才能的子文?我来说说堵敖(即楚文王子熊艰)统治不长的事,为什么他的弟弟熊恽将他杀死,自己继任王位,他的忠名反而更加昭著?

  诗人对楚国的政治形势极其担忧,深怕楚怀王荒淫误国,重蹈楚昭王时被吴攻破郢都的故辙,所以急切期望怀王觉悟、改过自新、刷新朝政,扭转楚国在割据战争中被动的局面。

  《天问》保存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屈原的精神。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中说:“通过这篇,可以看出屈原思想的博大和它的性质。屈原毫无疑问是一位唯物的理智主义者,现实的人道主义者。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代表他所处的时代的进步一面。”《天问》中渗透着诗人的政治见解,也反映了他大胆的怀疑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态度,是极富于现实性的奇文。

  《天问》在艺术上的特点极其显明,它通篇用问句组成,全诗共172问。虽全是问句,但基本是有问无答,实际上是诗人借用问句的形式抒发自己内心愤懑的情感,用的都是反问句。并且《天问》基本以四字为一行但杂以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四行为一小节。由于《天问》有错简、也可能有散佚,节、韵已不能完全划一,但总的来看还是极有规律的。正如郭沫若《屈原研究》所说:“《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以那种主于以四字为句、四句为节的板滞的格调,而问得参差历落,奇矫活突,毫无板滞的神气,简直可以惊为神工。”《天问》已经完全摆脱了《诗经》四字句的束缚而创制了新的体式,从艺术形式上说是对《诗经》的突破性发展。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