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历史小说 > 王莽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一一四 | |
|
|
小皇上大概以为娶了媳妇儿就外大人,底气挺壮:“安邦治国有什么难的!不就是画个圈儿、写个‘可’嘛!” “敢情是看人家养孩子自个儿不费劲!画圈儿是不难,长个脑袋就能画,可是皇上别忘了,大汉朝里里外外多少事儿都得决策,你知道哪件该画哪件不该画?” “哼!他安汉公也不是单枪匹马包打天下,有三公、四辅、九卿、百官,编制十几万人呢,他们难道就一点儿也不帮衬帮衬?有了这十几万人,朕照样把国家大事料理得头头是道!” 王太后做了个暂停的手势:“打住吧皇上!十几万人是不假,可有几个听您皇上的?扒拉人头算一算,那都是阎锡山的队伍!别的个说,光这次打报告为安汉公请封的,就有八千多口子!这叫什么?这叫群众威信!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安汉公就凭着这拨人,想登上九五之尊也不是难事儿!也就是我们王家,几代人为国尽忠,没人往那上头想,你还不说好好拢络拢络,真要逼急喽,我看你是凭文还是凭武,去慑住局势?” 小皇上哑巴了,吭吃半天,挤出一句话来:“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怎么办?跟你商量也没用!来人,火速召太师孔光进宫,姜还是老的辣!” 太师孔光颠儿颠儿赶来,怎么来怎么去听太后一说,他乐了:“嗐!火急火燎把老臣召来,就这档子事啊?小菜儿一碟儿呀!咱们这么着,安汉公退还封赏的请求呢,也别不答应,是也别全答应,弄个折衷方案。您听我给您算一算,王安、王临亲自接受了褒新、赏都两侯的印缓,这事儿不能更改,已经通告上天了嘛!黄邮聚、召陵县、新野县的田亩提供的经济收入虽说是多了点儿,全归安汉公一个人,其实也算不了什么,既然安汉公想用自我克制来促成国家的教化,那就先允许他退还,以后找机会再说。至于宰衡的官位,跟他说明白,是责任而不是虚荣,不过是给安汉公肩膀上再加点儿份量,让他多操心多受累,好及时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目标,况且又不能世袭,他还担心什么?追加的彩礼钱,是尊敬皇后的表示,又不是给安汉公本人的,谈不上受不受、退不退,功显君的封邑,止于本身,不予推恩,褒新、赏都两国的封邑才合三千户,并不算多。您把道理跟安汉公讲明白了,臣以为他不会不理解。” “这个方案按说也将就过得去,可是,朕担心安汉公连这一步也不肯退让。卿也许还不知道,每回朝廷给他加封赏,他总是痛哭流涕叩头坚辞,这次更厉害,他已经打了报告,看那意思,如果不答应他退还封赏的请求,他就撂挑子不干了。朕正拿不定主意.是权且听从他的推辞,好为大汉留住架海金梁、擎天玉柱呢,还是坚持贯彻对他的封赏,明知道封赏完了他就退休也不管不顾?” 王太后愁眉紧锁,小皇上幸灾乐祸。 孔光失仪大叫起来.因为他说出了能够解开太后心里愁疙瘩的法子:“安汉公是唯恐天下人怀疑他的忠心,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没错,老臣以为,他这就是下得不能再下的下策!可是以安汉公的聪明睿智,他居然会忽略了一条:忠臣有时候也得委屈一下自己的操守,假如这种操守影响了大局,比如像这次朝廷封赏个人受不受封赏事小,君主信赏必罚的原则可是顶顶重要的!安汉公既然是忠臣,那就得认了,宁可让别人去说三道四,也要维护这条原则,您就这么说,拿个‘忠’字一压他,看他还好意思再推辞!当然,搞就搞得像模像样,您可以派大司徒、大司空拿着使节、捧着制书,命令他迅速上朝办公。另外,还得绝户点儿,严令尚书,不得再接受安汉公推辞封赏的奏章——让他没地儿说理去!” 其实王莽的心事孔光只猜对了一部分。那天上殿受策之前,王莽就准备好了推辞来着。一方面确实是为着他忠臣的操守,另一方面,王莽更看中的还是实际权力,光是金钱、土地等等物质上的优惠,对他这个一向不太注重享受的人来讲没有太大的诱惑力。他信奉一条准则,人生在世,就要干出一番书业来。既然现在命运把他推到了大汉的政治舞台上,甭管白脸红脸,唱就唱出个碰头好来!可“宰衡”名义上虽说是在三公之上,看那样子却只是个荣誉性的职务,要不怎么连个印信都没有? 至于策命典礼上小皇帝的不满情绪,王莽并不是没瞧出来,但他表示理解,毕竟自己杀了人家两个舅舅,想不让人家记恨也不可能。不过,他认为,自己的举动是出自公心,没有半点儿见不得人的,为了大汉国统,他不也逼死了领头闹事的亲生儿子吗?这一片良苦用心,他相信幼主长大之后是会体谅的,他王莽还不是为着汉家天下? 赶到大司徒、大司空两位大人当真持节承制代表太后诏令王莽出来办公的时候,王莽决定把事情说清楚,着重点当然放在宰衡的实际权力上:“臣王莽在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戊午日那个发生突然变故的夜晚,以新都候的身份被引进未央宫,三天后庚申日受任大司马,忝列三公之位,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正月两辰日受任太傅,被赐予安汉公的称号,充数四辅之职,今年(元始四年,即公元4年)四月甲子日又受任宰衡,位列上公。王莽俯伏考虑,爵位是新都侯,称号是安汉公,官职是宰衡、太傅、大司马,可说是爵位显赫、称号崇高、官职重要。一个人承受了五项殊荣,的确不是我这个鄙陋的人所配承当的呢!据查,元始三年全国的收成已经恢复正常,形势是不错的,也是应该好好抓抓官吏队伍的建设,把职官配置齐全。《谷梁传》里说得好:‘天子之宰,通于四海’,依臣的肤浅理解,宰衡的官位应当是把匡正百官、平治全国作为职责的。这样重要的官职,居然会没有印信,怎么去履行职责?发个文件都没章子好盖!这就叫有其名而无其实。当然喽,臣王莽才疏学浅,本无兼任这么多官职的能力,现在圣明的朝廷既然错误地任用了王莽,怎么也得给我创造点儿工作条件吧?要求也不高,请命令御史刻制宰衡印章,就刻这么八个字:‘宰衡太博大司马印’,应当不算什么难事儿吧?刻制成了,授给臣王莽,王莽立马上交太傅和大司马的印章!” 才这么个要求?王太后高兴坏了:“画圈儿画圈儿!御史赶快加班儿,好好刻制宰衡太博大司马的金印,刻好之后,还要仿照相国的规格配上绿色儿的绶带由朕亲手授予安汉公!” 第二十二章 托古改制 宰衡的金印到了王莽手里,可不是拿来撑门面的,四十九岁的王莽,持胳膊挽袖子,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场了。 这年是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 王莽既然把周公当成了偶像,在考虑朝政大事的时候,理所当然地要效仿当年周公的所作所为。 王莽认真回忆着年轻时学过的有关周公的知识,想来想去,他明白了,周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宰,垂范千古,不仅在于他曾经手持大斧,协助武王攻破殷都、灭了纣王,也不仅在于他曾经不顾流言蜚语,毅然诛杀流放了同胞兄弟管叔、蔡叔。王莽认为,周公最伟大的功绩,还是在于他用了七年的时间,订立了一整套政治制度,成为周朝八百年的立国之本。连孔圣人在慨叹春秋年间礼崩乐坏,政治上一团糟的时候,不也无限憧憬地赞美周公订立的西周礼制,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于是,王莽打算学着周公的样儿,制订一套详尽完善的礼乐制度。 典章制度,是由刘歆主管着的。王莽自然要把刘歆请过来,商量商量怎么个弄法,才能仿照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制度,弄出一套美仑美奂的东西来。 刘歆立功心切,早就憋足劲了,如今有这机会,怎能辜负领导的信任? “安汉公,刘秀冒昧进言,这件事在刘秀脑子里转悠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秀琢磨着,要确立能跟周礼相媲美的典章制度,先得从理论上搞清楚,什么是周朝古制,毕竟年头大远了,当中又让五霸、七雄、秦始皇一帮子人搅和得可以,到现在,不好好考证考证,谁还能说得清周朝礼制的来龙去脉、子午卯酉?” “嗯,这点我王莽也想到了,咱们太学目前只开了五经这五门课程,十二家学说,每家学说有博士一人,这是远远不够的!我打算增设一门《乐经》,使成为六经,同时增加博士名额,每一经各设五位博士,五六三十位,专门研究古代经典,从中发现历史的闪光点。另外,在全国范围内征求精通一经并教授弟子十一人以上的学者,以及藏有散失的《礼经》、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籀篇》文字,或者通晓这些文献意义的人,让他们到公车衙门集合,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嘛!不光这些人,全国各地,凡是具有卓越才能的读书人,都让他们到首都来,好吃好喝好待承,让他们充分阐述各自的见解,并且着专人记录在案,以便订正多年来流传于世的错误学说,统一各种学术分歧。当然喽,估计这么一来,公车衙门的接待能力怕是抵挡不住,大汉人才济济,怎么也得有万儿八千的,吃、住都成问题。不过,舍不得孩子套不了狼,可不能抠抠搜搜的!我已经下了决心,趁着这两年年成不错,国库里还有点子积蓄,豁出去了,在太学建筑一万间学生宿舍,一来安顿各地赴京的士人,二来也好改善改善太学生们的居住条件……” 刘歆虽为汉室宗亲,却也是读书人出身,对满腹经纶却又陋巷箪食的现象深有感触,王莽的决定使他异常激动,也忘了先说朝廷规定的那个什么“冒昧进言”了:“您这可是积了大德啦安汉公!这要是真能兑现,刘秀敢说,全国士子都得冲北烧高香!功德无量,功德无量!” 就差念“阿弥陀佛”了。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