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袁崇焕 >  上一页    下一页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袁崇焕走向边关,开始了戎马生涯。这时,他39岁。

  袁崇焕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弃文从武,担任边防重任。这一重任,别人避之惟恐不及,他却主动承担,这是要冒极大的风险有极大的勇气的。

  因为战争中到处都有危险,更何况当时形势紧张,危险既来自刀光剑影的前线,也来自剑拔弩张的后方;既有对外的军事斗志,又有对内的政治斗争。两种斗争,交错在一起,形势就更加险恶。本来,按明代的法律,凡是贪赃枉法或封疆失事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常常遭到杀身之祸。而自万历中期以后,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斗争双方往往不择手段。贪赃纳贿和封疆失事当然也可以作为党争的工具,其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熊廷弼后来被列入“封疆重案”,又被栽赃17万,罪及妻子,一家都成为党争的牺牲品就是明证。

  袁崇焕偏偏在这危险关头主动请缨,慨然承担边防重任,而且出关之前还不避嫌疑,不怕卷入在熊廷弼革职听勘之时前去访问,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就非要有极大的勇气不可。勇气来源于一个人的责任心和正义感,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袁崇焕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清雪国家耻辱,甘冒杀身之祸和身败名裂之险,决不放弃自己对国家、民族应尽的责任。这种但求有利于国,不顾不利于自身的大无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非常值得钦佩的。清代爱国政治家林则徐曾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两句话,袁崇焕在200多年以前就已经做到了。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都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热血满腔、浑身是胆的袁崇焕万里从戎,正是寻找绝美的风景、绝壮的音乐、高尚的生活。为此,他乐于攀登奇险,弹奏悲歌,作出牺牲。这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在人生道路上作出的庄严抉择。确实,一个人的生命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袁崇焕不愿求安保位,不甘老死于户牖之下,决心献身于神圣的边防事业,使自己的生命燃烧起来,发出应有的光辉。于是跃马横刀、驰驱出塞、屡历艰危、出生入死,写下了生命史上辉煌壮丽的篇章。

  天启二年二月,袁崇焕到职以后,起初驻守在山海关内,受巡视边疆的兵部尚书张鹤鸣节制。三月以后,受新任辽东经略王在晋的领导。王在晋是一个不知军事、怯敌惧败,却又刚愎自用的家伙。王在晋命他移驻中前所,做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的监军,并且管理前屯卫的事务。袁崇焕一出关就烧了三把火,公开声明:我不惜命,深得王在晋的倚重。第一把火:由于军令不严,一部分兵士酝酿结阵而逃,王在晋令袁崇焕查问,他亲自追截,立斩数人乃定。第二把火:当时明军仅驻榆关,前屯卫城屯不完,居舍未备,甲仗全无,粮草不继,十分艰难。王在晋令袁崇焕赴前屯卫安置辽东失业的难民。

  袁崇焕奉令之后当夜出发,在荆棘丛生、虎豹出没的荒野里徒步前行,直到四更时才进城,将士没有不佩服他的胆量的。他还主动要求领兵镇守前屯卫。第三把火: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就款,阎鸣泰与袁崇焕受命出关歃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王在晋对袁崇焕的评价是:其人有魄力、有大志,胸怀坦白,心地光明,迥迥出群。提请任命他做宁(远)前(屯卫)兵备佥事。但是王在晋缺乏军事上的远见,袁崇焕对于他只求守关、不图恢复疆土的这位上级却十分不以为然,二人意见不合。特别是在八里铺加筑一道关城的问题上,双方发生了争执。原来在广宁失败以后,如何巩固边防,防止金兵进一步骚扰,是当时朝野一致关心的问题,曾经反复争论。大体上有守关内和守关外的两种主张。负辽东直接军事责任的王在晋主张守关内。他深恐关外守不住,会因此获罪,命之难保,就主张缩短防线,放弃关外,在靠近山海关的八里铺加筑一重关城,设置重兵驻守,并美其名曰:“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这是一种消极退避、单纯防御的主张。

  袁崇焕和另外一些下级军官坚决反对此种做法。他们主张:“捍关外以守关内”,并且主张守离山海关较远的宁远。原因如下:(一)疆土不可随便放弃。(二)守卫宁远进可以据广宁,退也不失为山海关的屏障,守住宁远,就保住了通往山海关的咽喉。从宁远一带的地形来看,北面是山,南面为海,宽不过40里,可以使用伏兵袭击敌人。如果敌人攻宁远不下,越过宁远前进,那么在山海关到宁远的狭长地带中很容易被切断归路。敌人如果胆敢直抵关门,那么,前有坚城,后有劲兵,更容易被消灭。与此同时,宁远可以和它以南20里海中的觉华岛互为犄角。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