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袁崇焕 >  上一页    下一页


  袁崇焕长期驻守在宁远城,他勤于职守,身先士卒,关心部下疾苦,与士卒同甘共苦,迅速在将士们心中建立了很高的威望,人人都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勤奋地工作。不久,宁远城就商旅云集,流民来归,成为辽河以西一个最富裕的地方,也是在金人统治下的辽东人民向往的一片乐土。这座由袁崇焕倡议并努力建筑、经营起来的宁远城,一直到后来宁前总兵、大汉奸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前,始终屹立在边防前哨,是山海关的有力保障。因此,宁远城的修筑可算是袁崇焕对辽东边防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清楚地证明了袁崇焕军事上的真知灼见。和袁崇焕同时代的黄尊素(东林名士,黄宗羲之父)在所著《说略》中说:“宁远在山海关以外,孤悬于蒙古与后金之间,袁崇焕毫无惧意,筑城凿濠,屹然成为重镇。他曾写信给当局说:‘我在宁远,北京可以高枕而卧了。’”从这段话中,可见黄尊素对袁崇焕的推崇,也可以看出袁崇焕坚守宁远以捍卫关内的坚强信念。

  但是,这时朝廷上还有不少人对坚守宁远缺乏信心。于是孙承宗在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上疏奏陈边防大计,力言宁远可战可守,是为必争必据之地,请求朝廷不要被一般大臣的错误意见所动摇。他曾比较袁崇焕和张凤翼说:“我愿意任用袁崇焕,因为他竭力尽心,急公好义;而不愿意任用那个逃避危难的大富翁,闭门念经的胆小鬼。”可见孙承宗对袁崇焕是十分器重的。后来,孙承宗又认为袁崇焕应辞去山石道,专任宁前事务,才能有所作为,于是改任袁崇焕为宁前道。

  宁远城筑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辽河以西的防务,并继续东进收复失土,袁崇焕准备向锦州推进,建立起一个宁锦防线。就在天启四年九月,同总兵马世龙等率领水陆马步军112万人东巡广宁。这是明军经过两年操练,业已众志成城的一次战略行动,深入到明金双方都没有占领的空白地区进行巡视,虽然未与后金交锋,但锻炼了军队的胆气,摸清了大凌河、三岔河(今辽河)、以及海州(今海城)、盖州(今盖县)一带的水陆机宜,兵马虚实,为恢复辽西乃至辽东失地作了很好的准备。东巡期间,袁崇焕不辞劳苦,不畏艰险,布置边防,成绩卓著,又连续被提升为兵备副使和山东右参政(明代辽东归山东管辖)。

  东巡之时,他一路观察形势,策划如何作战、如何防守。东巡归来之后,正式向孙承宗建议重建锦州、各屯诸城。到天启五年(1625年)夏天完成种种准备以后,他就派遣将领分头占领锦州、松山、杏山以及大小凌河一带诸战略要地,修缮城郭,准备固守,练兵屯粮。这样一来,又继宁远之后,向前推进200里,天启初年的失地已尽数收复,宁远反成为后方了。

  自从天启二年袁崇焕出关,到此时为止,在三年多的时间内,由于袁崇焕保卫关外以守关内的正确主张被采纳,以及后来积极赞助孙承宗规划守备,计前后收复失地400里,修复城堡数10座,练兵11万人,裁减淘汰老弱兵校7000余人,省经费68万,建立了东营、水营。造铠甲、器械、弓矢、炮石等用具数十万,开屯田5000顷,岁入15万。于是东北形势大为巩固,财政负担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关内外人心开始安定下来。

  袁崇焕此时充满了积极进取、乐观顽强的精神,其心情亦十分舒畅。从他的《边雨》一诗中可见:

  风斜雨急阵云平,想为军中洗甲兵。
  万帐关心衣暗湿,一时昂首马齐鸣。
  防人薄我晨传剑,避水移山夜拔营。
  颇幸屯田今岁熟,先期十日早收成。

  在这一段时间里,后金因为忙于加强对辽河以东的统治,也因为明军无懈可击,几年之内,按兵不攻,明金双方,形成对峙局面。一直到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孙承宗被魏忠贤排挤去位,辽东形势才发生新的变化。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